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1 18:27:35
商欠,又称行欠或夷欠,是指 清前期广州行商所欠外国商人的债务。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康熙末年,并在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进一步发展,至道光年间达到恶性发展的顶峰并最终终结。商欠涉及多个国家的商人,但以欠英国商人的债务为主。
商欠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行商与外商之间的贸易方式导致了大量债务的产生。例如,茶叶贸易对行商有利可图,但毛织品在中国的销售前景不佳,导致行商资金紧张,进而产生债务。
行商在对外贸易中常因资金短缺而向外商借款,这些借款往往以高利贷形式出现,加重了行商的负担。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和体面,禁止向外商贷款或拖欠外商货银。然而,这一政策并未能有效防止商欠的发生,反而导致了许多行商因商欠而破产。
商欠对当时的中西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导致了行商的破产,还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和外交关系。最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偿还了部分商欠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