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6 09:06:10
明朝成祖在位期间,郑和在明成祖的指令之下,率领历史上著名的郑和船队,开始了多次下西洋的活动——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个人认为,三大原因,促成了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发生。
明成祖朱棣——即中国历史上的永乐帝,是一个通过军事叛乱手段上台的皇帝。因此朱棣上台后,其帝位合法性存在严重的不足。
不过,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上,讲究“天下有德者居之”,篡位上台当然是无德。不过,无德的基础上,如果政绩极好,那么,篡位上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比如唐太宗就是例子:唐太宗把太子砍了,把老父亲李渊赶到地下室。如此行为,按照古代的道德观念来看,无疑是很过分的。但是,由于太宗皇帝在位期间,大唐的文治武功都远超唐高祖时代,因此,后世也只知道太宗皇帝是明君、英主。至于杀兄篡位,也自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篡位上台的皇帝,都想干出点业绩出来,让天下人觉得,自己当皇帝是天命所归,自己有那个本事。
不过,证明自己有本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比如金国历史上的废帝完颜亮就是典型。完颜亮通过篡位上台,为了让金国上下认可自己,知道自己有本事,于是完颜亮浩浩荡荡进攻南宋,打算灭掉南宋充当自己的业绩。哪料到南宋军民拼死抵抗,完颜亮的灭宋计划失败,自己也随之被部下杀死。完颜亮自己则活成了一个笑话。
因此永乐帝登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干出几件让天下人都认同的事情。于是永乐帝决定搞一把永乐朝的文治武功。
武功方面,永乐帝多次御驾亲征漠北各部,虽然没能彻底消灭漠北各部,但也让天下人觉得,这皇帝的武功追求态度很不错;
文治方面,则是派遣郑和出海,向海外各国宣传明朝的强盛,以及明朝皇帝的伟大。
换句话说,郑和下西洋,也具备明朝、永乐朝廷刷存在感的体现。
朱棣推翻之前的皇帝建文帝的时候,建文帝的皇宫出现冲天大火,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有说法认为烧死在宫里,有说法是出家当了和尚;也有说法是穿越时空了。
总之,建文帝失踪了。而且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种。
其实建文帝的下落,我以前在别的文章里说过,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还真可能是死在宫里了——毕竟,建文帝出家当和尚,这说法一听就不现实。因为原因很简单:
一来,永乐朝廷的情报系统遍及天下,建文帝实在没有太好的容身之处;
二来,古代普通话不普及,建文帝出逃民间,光是特殊的外乡口音,就容易第一时间暴露自己;
三来,建文帝失踪后,建文朝廷的残余势力还广泛存在。如果建文帝出逃,自己完全可以振臂一呼,宣布重建建文朝廷,和永乐朝廷长期周旋,甚至推翻永乐朝廷。但是事实上,从建文帝失踪后,建文帝一直没有出现过。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建文帝真的死了。
不过,永乐帝当然不确定建文帝的下落,并且永乐帝也担心建文帝在外重建朝廷,危害自己。而永乐帝在国内没找到建文帝的蛛丝马迹,于是,认为建文帝可能出逃海外。毕竟,建文帝脑子不正常,出逃海外的概率不能说没有。
永乐帝上台后,自称自己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而解决洪武朝廷留下来的负资产,也自然是永乐帝应该做的事情。
洪武朝廷留下来的负资产,其实主要是元末乱世留下来的烂摊子。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北元问题。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西域、中亚、西亚很多势力,还是把北元当作正统。因此,永乐帝有必要让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甚至非洲各国知道,大明朝才是中原的正主子,元朝早就是历史了。
当然这个问题倒也不难解决:毕竟,东南亚各国、波斯、阿拉伯压根不在乎元朝和明朝谁是老大,所以只要通知到位就可以。
第二,是元末出逃的起义军问题。元末时期,很多起义军残部见夺取天下无望,于是逃到南洋,甚至有的还做了海盗。这些,对明朝来说,都是隐患。当然永乐帝担心建文帝会去勾结这些势力搞复辟,于是郑和出海,也具备追杀海盗的概念。
明朝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对于出海、海商活动,是毫无兴趣的。因此,郑和下西洋,算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随着明朝的情况发生变化:比如明朝朝廷不用继续刷存在感,也不用担心建文朝廷复辟,所以,郑和下西洋也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
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郑和下西洋落幕了。并且逐渐被后世遗忘。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学者从书上发现,并加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