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10:46:28
三楼是“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陈列为“惊世发掘”、“ 生活与艺术”、“ 简帛典藏”和“永生之梦”四单元。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陈列分为“惊世发掘”、“ 生活与艺术”、“ 简帛典藏”和“永生之梦”四个单元。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为背景,以轪侯利苍一家的生活起居为线索,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为您描绘了一幅汉代初期贵族的生活画卷;通过展示葬俗礼仪和随葬品,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从横切面展示2100 年前中国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以此奠定了马王堆汉墓作为汉初文明标杆的考古地位。
序厅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序厅,它采用了马王堆T形帛画“天国图”的部分营造了良好的参观氛围,能让大家迅速融入到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中,同时也表现了生命永恒的意境,与此陈列馆的结尾相呼应,下面就请跟我一起步入这座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第一单元 惊世发掘
20 世纪 50 年代的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浏阳河下游冲击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各有一圆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远远望去,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也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这就是20 世纪 50 年代的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那么它究竟是哪位达官贵人的墓地?历史上说法也不一样。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马王堆坟高七尺,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埋葬他母亲唐姬及其程姬的墓地,叫做“双女冢”。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多依此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中明确指出“二姬墓在长沙县东”。但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却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父子有关。马殷曾建都长沙,父子曾先后被封楚王,定都长沙,死后和族人均葬于此,所以此地称为“马王堆”。 但是关于马王堆是马氏家族墓地的说法,也有人对此存疑,认为这里只是一座疑冢,而且还从地方史志中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相关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引用《善化县志》曰:“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如此的猜测纷纭,一直到1972年正式考古发掘之前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马王堆三座墓坑等比例缩小的模型
这是马王堆三座墓坑等比例缩小的模型。 马王堆汉墓按发现的先后次序依次编为一、二、三号墓。东边土堆为一号墓,墓葬形制沿袭楚制,方形墓口,斗形墓坑。北面有一条倾斜的墓道,用来行走和运送物品。西边土堆是二号墓:墓口为椭圆形,墓室为方形。一、二号墓东西并列、墓道平行。三号墓位于一号墓之南,其规模比一号墓小。1952年,由我国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领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来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对马王堆做过实地勘察。根据此墓外形特征及相关资料,夏鼐先生当即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与马殷无任何瓜葛。1956年马王堆汉墓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没有对此进行发掘。1971年底,未响应“战备”动员,当时驻扎在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选择在院内的两个大土包——即马王堆汉墓土冢下修建病房和仓库,但是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而被点燃的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 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2年1月16日—1973年9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考古发掘的经费从最开始申请的12000元人民币被压缩到了6000元人民币。为了节约经费,用于考古发掘的工具数量被大幅度缩减,同时馆内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参与到发掘工作当中。由于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发掘刚刚开始的时候,博物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均被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每天能保证工作的仅有30余人次,所以最开始发掘的一号墓的发掘条件是相当艰苦和困难的。一号墓保存的完好,得益于墓葬的多重保护措施。墓葬最外层是堆在墓坑上的封土,紧接着是墓坑内紧密结实的填土——夯土。夯土层下包裹在木椁四周的是白膏泥和木炭。白膏泥厚1-1.3 米,是制造陶瓷器的原料,黏性强,渗透性极低,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有效地隔绝空气和水。在白膏泥和木椁之间,还有夹40 多厘米厚的木炭层,重达 5000 余公斤,起到吸湿、防潮、干燥的作用。椁室深埋地下,再加上层层密封,构成了恒温、恒湿、缺氧的环境,才使墓葬中的遗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品得以完好地保存。随着一号墓的发掘完成,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一具2100年保存完好的女尸,使得二号墓、三号墓发掘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多次对马王堆汉墓相关请示报告亲笔作出批示,并调集全国各相关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发掘、研究和保护。 1973 年 12 月——1974 年 1 月,完成了二号墓的发掘。由于墓葬早年被盗,据说在唐代就已经有被盗的痕迹,墓室已经严重坍塌,仅残留200 多件文物。但是其中出土的三枚印章解决了三座墓主人身份的疑问。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用来夯紧填土的筑墓工具“铁夯锤”,其夯头截面直径与一号墓夯土中保留的夯窝大小一致。三号墓出土的是漆器、兵器、帛书等文物 1600 多件和一具已经腐烂的尸骨,经过对骨骸的鉴定,确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为1.85米,30岁左右的男性,按埋葬位置推理,应是 一、二号墓主的后代,后确认为辛追之子利豨。 在三号墓的填土中,发现了非常难得的工具:一件完整的“木柄铁刃锸(CHA)”,这件工具应该是修筑墓葬时用来取土的。木柄铁刃锸的设计、制作均合乎力学原理,反映了汉代劳动者们的智慧。 在三号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枚纪年木牍,意思是说:“十二年二月乙巳[sì]朔戊辰,名叫奋的家丞将随葬品及一份清单递呈给主葬郎中。主葬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验收,最后将结果奏报主葬君。“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 168 年就是三号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时间。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一号墓墓主利苍之妻辛追于公元前168年逝世,下葬年代要略晚一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及其研究成果,震惊了世人。当时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对此进行报道,而今天,马王堆汉墓早已享誉世界。
墓主人
1、 丞相利苍
在正式发掘之前,马王堆汉墓墓主人身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而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就是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三枚印章。 二号墓出土的一枚玉质的印章,印面刻有“利苍”二字,是墓主的私印,可相当于古代的身份证。另有一枚铜质印章刻有“长沙丞相”字样,是朝廷颁发的官印,诸侯国丞相在政府机构中地位仅次于诸侯王,是当时长沙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还有一枚铜印上刻有“轪侯之印”字样,是汉朝廷颁发给利苍表明其贵族身份地位的爵位印章。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吸取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国。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陀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从西汉初年郡国分布示意图上可以看到,当时长沙国的疆域比现在湖南省的范围还要大。在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中,长沙国因其安抚百越的作用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大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作为刘邦亲信的长沙国丞相利苍对长沙王吴芮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利苍的一生可以用“赤胆忠心、战功卓著”八个字来概括。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利苍在长沙国建立之初即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惠帝二年(前 193 年),又因功封轪侯, 是汉初至惠帝时所封 146 个列侯之一,位列 120 位,食邑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虽然汉初王国丞相的官阶并不算高,但是实权在握。他不但统率小朝廷里的文武百官,而且控制王国的军队。诸侯王对人民的统治和剥削,也都是通过丞相来具体执行的。所以,利苍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这就是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利苍家族也在死后得到了厚葬。
2、夫人辛追
接下来是一组反映一号墓主身份的文物。这枚“妾辛追”出土于一个单层五子漆奁(lián)内。“妾”是旧时女子在丈夫面前对自己的谦称。印章确定了一号墓主人的身份是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逝世,享年50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之前的旧馆复原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据科学分析复原的蜡像跟辛追本人生前只有10%的误差,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的形象,现在有点遗憾新馆没有再次展示她的蜡像,不过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下辛追夫人当年的美貌与风姿。
3、 儿子利豨
三号墓墓主是一位年轻的男性,他是利苍与辛追的儿子、第二代轪侯利豨。
《车马仪仗图》
在利豨墓椁室的西壁上挂着一张《车马仪仗图》,内容丰富,气势雄浑,人物众多又主次分明。画面左上方的中心人物是走在最前方的墓主人,是地位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身后有一支步兵队伍,手执长戈和盾牌,应该是利豨的侍卫。画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骑方阵,右下方是威武的骑兵方阵,左下方是鸣金击鼓的乐队方阵。
弩机
弩机是一种远射程兵器。使用时通过望山进行瞄准,利用杠杆原理将箭射出,射程在120~200 步之间,约合 167~278 米。弩的射程和精准度都远胜于弓箭,在冷兵器时代杀伤力很大。
第二单元 生活与艺术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展示了墓主人既注重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又讲究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的生活情趣,同时反映了汉初农业、 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和卓越成就。
一、 千金之家
这里利用文物组合复原了一个“家”的场景。左边这组文物表明轪侯家财富殷实,右边是表明奴仆成群。中间复原了主人在室内观看演出的场景。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冥钱和象征财富的随葬品。泥金饼、陶 “郢[yǐng]称”、陶“半两”钱,还有珍珠、犀牛角、象牙、玉璧等奇珍异宝。通过这些木质或泥质的替代品,就不难想象轪侯家族当年富甲一方的景象。 既然家里有大量的余钱,为什么不用真金白银而用冥器随葬呢? 在汉初文景之治时期,此时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提倡薄葬。受此约束,马王堆三座墓中都少有金属器出现。
中间这组文物是根据辛追墓北边厢出土器物复原的墓主在室内观看歌舞表演的生活场景: 地上铺着素净的莞[ guān ]席,云纹漆凭几、云龙纹漆屏风等低矮的家具依礼而置于地上,这是象征墓主人平时座靠休息的地方。周围摆放着一组组精致的熏香用品,点燃彩绘陶熏炉里盛放着辛夷、藁[gǎo]本、茅香、佩兰等植物香料,可达到熏香衣物,清新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还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与主人坐席相对而设的是一个乐舞表演的场景。前边跪坐的是歌俑;中间站立着的是舞俑;后边是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有两位乐师在吹竽[yú],三位在鼓瑟,神情十分专注。说明当时轪侯家曾拥有一支能表演楚歌、郑舞的歌舞乐团。
右边这组文物代表了轪侯家奴仆成群。马王堆三座墓中出土近 300 件木俑,它们是轪侯家家臣和奴婢的替身,这也说明汉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形体最为高大的是冠人俑,头戴长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 “冠人”两字,他应该是轪侯府的家臣,相当于管家,统领其他奴仆; 这四件雕衣女侍俑,身上的衣服是雕刻彩绘而成,她们可能是身份较高的侍女;相比之下,这些彩绘木俑形体矮小,数量众多,且造型千篇一律,他们应该是轪侯家中地位卑微、从事各种杂役劳动的奴婢。
博具
除了乐舞,对弈也是汉代人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利豨墓就出土了一套智力竞技游戏用具——博具。方形的博局相当于棋盘,上面摆放着六黑六白 12 个棋子、削刀、刮刀和 48 根算筹,同时还配有 20 颗小棋子和一个骰子,出土时都放在特制的漆盒里。值得注意的是这 颗骰子跟我们现在的六面骰子不同,它一共有十八个面,分别为数字 一至十六,和两个汉字“骄”和“ ”字。在汉代,博戏是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游戏。博戏的游戏规则待考究。进入唐代后,博戏逐渐被象棋取代。
七弦琴
这件七弦琴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半箱式”琴实物,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楚式琴。琴面有弹奏磨损的痕迹,看来这是一件实用器。主人生前时常抚琴弹奏,死后还随身陪葬,这件七弦琴一定是利豨的珍爱之物了。
二十五弦瑟
这件二十五弦瑟部件齐全,柱位清晰,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秦汉古瑟之一,是研究古代音乐发展可贵的实物资料。瑟体由木头制成,内部中空,底部两端有共鸣窗,二十五根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根弦,两侧两组各为九根弦,每根弦都是用四股素蚕丝搓成。
二、 君幸食
墓中出土了大量食品和配套使用的饮食器具,这些就反映了轪侯家的饮食生活。
(一)优选食材 这里陈列的是墓中出土的主食原料,有稻谷、小麦、粟[sù]、麻籽。 根据随葬品清单遣册记载,轪侯家日常食用的五谷及豆类有稻、大麦、 小麦、黍[shǔ]、粟、大豆等多个品种,出土实物多达十一袋,可谓是五谷俱全。 除了主食,轪侯家平时还少不了食用家禽、家畜及野味,在墓中就发现 30 多种。有现在常食用的猪、牛、羊、狗、兔、鱼类和鸡、鸭,还有梅花鹿和斑鸠、天鹅、鹤等一些珍禽野味。轪侯家以多种蔬菜、水果来改善主食的单调和肉食的油腻。墓中出土的蔬果有 20 种之多,包括杨梅、梅子、梨子等等。不过它们大部分已经炭化了。 丰富食材的出土说明汉代人已经懂得利用地域资源,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饮食结构。
(二)精烹细制
1、鼎烹甑[zèng]蒸 食物的制作方式即使在两千多年前也是多种多样的。鼎烹甑蒸是当时主要的烹饪方法。对于谷物的加工最普遍的方法是“蒸谷为饭”, 陶甗[yǎn]就是一套蒸食器具,上半部是甑,底端有气孔,下半部为釜,可以盛水蒸煮。烹饪原理与今天的蒸锅相同。
2、调和五味 马王堆汉墓遣册记载的调味品有豆豉、豆豉姜酱、糖、盐、韭、 橘皮、花椒、桂皮、茱萸等十余种,这是墓中出土的豆豉姜酱,今天湘菜好辣喜酸的特质也传承于此时。
(三)分餐而食 轪侯一家讲究饮食方式。墓中出土了诸多成套的餐具和用具。
1、盘匜[yí]沃盥[guàn] 这是一组用来餐前洗手的盥洗用具。云纹漆匜呈瓢形,前端有流口,使用的时候由一人双手捧着匜的腹部,流口向下倾斜,水从流口流出,需要洗手的人接水来洗,另一个人捧着盂[yú]或盘在下面接水,洗完之后再由旁边的奴仆递上丝绸织物擦拭手上的水,一共需要三个奴仆来完成洗手的程序。这也说明了轪侯家依旧沿用了先秦的沃盥之礼。
2、列鼎陈盘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鼎、盂、盘、盒、奁等多种盛食器。 鼎是常见的盛食器,一般用来盛放汤羹。自夏朝至两汉,有一套完备的用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使用时不得僭[jiàn]越。辛追墓出土了7 件鼎,说明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 的等级待遇。这组云纹漆鼎是目前保存完好的西汉漆鼎。其中一鼎出土时里面盛有藕片汤,浸泡在汤中两千多年的莲藕片清晰可辨。出土时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遇空气氧化作用及搬运时不可避免产生的震荡,藕片迅速溶解于汤中而消失,只留下了当时莲藕汤出土时一张珍贵的照片,这一现象说明:二千一百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汉代常见的盛食器还有盘。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 30 件狸猫纹漆食盘,共装饰有 100 多只狸猫,形象生动,无一雷同。漆奁和漆盒也是盛食物的器皿。这件云纹漆食奁出土时里面就盛有类似饼的食物。这件漆奁用的是夹纻[zhù]胎工艺,胎骨是纺织物编就而成,质地轻巧,不论是日常拿取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
3、钫[fāng]壶酙酒 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许多有关酒和酒具的器物。这组陶钫、玳瑁和嵌玉铜樽、漆壶是盛放酒的器具,有些出土时,里面还有可见液体残痕。陶鐎[jiāo]是温酒器具。
4、案盘分餐 这里营造了一个案盘分餐的场景。 以漆案上的一组餐具为中心,两边是大型盛酒器云鸟纹漆钫和云纹漆锺(zhōng),多在宴会场合使用,装满酒后搬抬拿取都很困难,一般置于地上,用配套的勺来舀取酒水。 中间的云纹漆案,出土时案上放置有 5 个盛着食物的漆盘、2 个用来盛酒的漆卮(zhī)和 1 个漆耳杯,还有一排穿串肉的竹签和 1 双竹筷, 真实再现汉代贵族分餐而食的生活场景。 接下来看到以阵列式文物摆放形式展现的漆盘、杯、卮的组合, 反映了当时宴飨[xiǎng]的盛况、气势和饮食礼仪的庄重感。 漆盘底部写有“君幸食”字样的劝食用语,出土时有些还盛有牛骨、鸡骨、鱼骨、面食等食物残渣;漆耳杯因其两耳形似鸟的翅膀,因此又名“羽觞”; 漆卮采用了汉代流行的卷木胎工艺,先用薄木板卷成筒形,衔接处用漆液黏合,再用木钉钉接,接缝处安一把手,既牢固又轻巧。
三、衣被(pī)锦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梳妆、服饰类文物有数百件,再现了利苍一家完备的四季衣装体系和时尚品味。
(一)精美妆具 利豨墓出土的这件油彩双层长方奁采用了堆漆的装饰方法。先用白色凸起线条白色勾描出纹饰轮廓,里面用红、黄、绿三色油彩填涂出立体的云气纹图案,有着油画般丰富饱满的视觉效果。这件漆奁出土时盛装有墓主人利豨的一顶漆纚[ xǐ ]纱冠,形制为汉代冠制中的武冠,与利豨将军的身份相符,应该是他生前常戴之物,其外形像一顶头盔,是用孔眼稀疏的纱加工编织而成的,外表找不到一根纱头,纱帽编织成后,外表再涂上一层厚厚的黑漆,看上去既坚挺又乌黑发亮,就像是用乌纱编成的一样,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乌纱帽。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顶乌纱帽,堪称稀世珍品。女性梳妆用具有两套。这件彩绘双层九子漆奁是专门放置辛追梳妆用具的器物,分上下两层,盖和器身为夹纻胎,轻巧便携,双层底为木质,结实耐用。 出土时上层放置有 3 双手套,丝绵絮巾、组带、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有 9 个凹槽,槽内放置 9 个精致的小盒,盒中放有香料、丝棉粉扑、茀(fú)、镊(niè)、笄[jī,古代的一种簪子]、胭脂、铅粉、针衣、假发等梳妆用品。这就是汉代贵族女性的双层化妆盒。 值得一提的是马蹄形奁盒中放置的这件黄杨木篦。它的宽度仅为 5 厘米,而篦齿就多达 74 根,齿距极为细密均匀。足见汉代手工技术之高超。
(二)华服美韵 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数百件。 这一排展示的是绢和纱。 这件赭[zhě]褐色绢出土于利豨墓。绢是一种薄而坚韧的平纹丝织物, 质地轻薄。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中绢的数量最多,除了这件赭褐色的,还有金黄、深棕、绛紫等十几个颜色。 质地更轻薄的丝织品是纱。纱料可以通过染色的方法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还可以采取套版印刷的方式装饰精美的图案。 这幅印花敷彩纱的装饰方法十分繁复,是中国古代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枝蔓部分的印纹细密,分布均匀,交叉处有明显的断纹现象,说明这是用镂空版印制而成的。而花、叶及蓓蕾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应当是用手工一笔笔描绘上去的。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辛追墓中出土了三件以印花敷彩纱为面料的丝绵袍,可见应该是汉代贵族流行的时装面料。 这一排展示的是罗、绮[qǐ]、锦。 这件是朱红菱纹罗,质地紧密结实,又有孔眼透气,穿在身上非常舒适,是汉代十分时髦的丝织物。面料的朱红色是用矿物质染料朱砂染成,图案是由粗细线条构成虚实相间的两种菱形花纹,形状很像俯瞰的耳杯,因此又名“七彩杯纹”。绮是一种素色提花织物,这一组对鸟菱纹绮是在菱形花纹框内点缀着植物花草图案,面对而立的凤鸟似欲展翅高飞,非常别致。绮属于汉代纺织工艺的新品种,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织造出这种对鸟菱纹绮。 彩色的提花织物叫做锦,锦属于高档的丝织品。这件特殊的面料叫:绒圈锦,又称起毛锦。丝织物表面的几何形图案部分,有呈现立体感的环状绒圈,锦面上绒圈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看上去很有层次感,丰满而美丽,使织锦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立体效果。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起绒织物,表明了是汉代织锦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这一排陈列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刺绣织物,且大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件绣品上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丝线绣出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云雾中隐约可见露着头部的神奇凤鸟,遣册称为“乘云绣”, 象征凤鸟乘云;这件绣品上,长尾的燕子辗转飞腾在流云之间,浪漫的卷枝花草点缀其间。燕子是信期归来的候鸟,故遣册取名为“信期绣”,寓意“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一幅“长寿绣”,穗状流云中隐约可见侧面龙头的形象。
接着来欣赏轪侯家精美雅致的四季服装。 这是辛追墓出土的手套、鞋、袜。 手套款式为直筒露指式。掌面部分的上下两侧,装饰了一圈篆文 14 “千金”绦丝带,不但有加固手套的作用,还寓意手套是富贵人家所使用。使用篆文图案装饰服饰,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袜子款式齐头、有跟,袜底没有缝隙,增加了穿着的舒适感;袜筒后侧开口,穿脱方便,同时配有袜带便于固定。袜子用深黄色绢缝制而成,柔软透气,内里使用的绢较为粗糙,增加了袜子的耐磨性。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绢袜实物。 辛追墓遣册记载“丝履一两”,即丝质鞋一双。鞋面纹路细密,有光泽,衬里用淡绿色和绛紫色绢搭配,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鞋帮是“人”字形纹路,鞋底用线粗犷。这种鞋适合在冬季穿着外出行走,特别是穿着长裙行走时能起到支撑作用,您还不难发现这样的鞋比较大,的确,汉代的妇女实际上是天足,不曾裹脚的。 马王堆出土的服装多为交领、右衽[rèn]。交领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是指衣襟向右掩,这也是汉代服饰的典型特征。 这件朱红菱纹罗丝绵袍是辛追冬天穿的丝绵袍,面料选取了色彩艳丽的朱红菱纹罗,内里和缘用素绢装饰。汉初,中国还没有种植棉花,这件绵袍内填充的是丝绵。这种上衣下裳[cháng]相连的袍服在汉初广为流行,代表了当时贵族着衣的时尚风潮。 这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以纹饰华美的印花敷彩纱为面料,再用没有经过染色的素纱做缘边和衬里,中间填充丝绵。同是丝绵袍,款式却有所不同。这件印花敷彩丝绵袍的款式是直裾[jū]。“裾”指衣服的前襟。“直裾”指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而另一件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的款式则为曲裾。“曲裾”指前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再绕至背后,然后腰部缚以大带。灵活多变的款式展示出绚丽多姿的汉服之美。 辛追墓还出土一件十分珍贵的衣服:素纱单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过色的纱,单衣是指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件素纱单衣整件衣长128 厘米,伸展两袖通长190 厘米,而重量却只有 49 克。这件衣服体现了 细、薄、轻三个特点。定型的衣袖边缘和衣襟镶边重 8.8 克;丝线很细,长 900 米的丝线重量仅有 1 克;纱料轻薄,经纬密度分布为 62 根/厘米,透光率约75%,这件衣服总共用料约 2.6 平方米,每平米纱料的重量仅15.4 克,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如此轻薄飘逸的衣服,古人是如何穿着的呢?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又轻又薄的单衣罩在色泽艳丽的丝绵袍外面穿着,丝绵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件单衣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素纱单衣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sāo]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第三单元 简帛典藏
在成熟纸张未发明之前,人们大多在竹简、木牍、帛书上书写文字。利豨墓出土了13 万多字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通过漆书奁盛放简帛文献分类统计表可以了解到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 这批简帛都出土在利豨墓东边厢一个黑色长方形漆奁内,被称之为“地下图书馆”。
一、天文地理 天文类帛书有两篇,反映出当时的天文学发展已经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天文气象杂占》由 250 幅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的图象组成,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图书。此书中绘制了 31 幅形态逼真的彗星图,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取得惊人成就。 《五星占》的出土向世人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成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全书共约八千字,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体的运行规律进行记录, 并运用天文星象来占卜吉凶。第二部分,则是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至汉文帝三年,七十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运行位置和会合周期,都与现在的测值极相近。其中以关于金星的记载最为准确,所测的会合周期为584.4 日,比现在所测的 583.92 日只多0.4 日。 现在的观测数据是借助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才观测到的,而古人仅仅是用肉眼观察。这些资料要积累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叹。 关于地理文献的有三幅地图,也反映出当时的地图测绘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利豨墓中出土的《驻军图》是一幅绘制在绢帛上的地图。地图所绘的主体区域,就在今天潇水流域的江华、南岭一带,方圆约 500 里。 这幅图描绘的是长沙国南部驻军的情景,地图上南下北,与现在的方位标注相反。 图中清晰地标注了驻军营地、防区前线,用深颜色线条表示,而河流、山脉等地理标识则用浅色线条表示。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镇。而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图上防区的山脊线上标绘有七个烽火台。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医学养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 16 篇,其中 12 篇写在绢帛之上。内容包括了预防医学、医药理论、医疗方法、药物方剂和养生之道。 《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记载治疗 52 类疾病的方剂和疗法,涵括现代医学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103 种疾病的治疗医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提到了外科手术,例如,用点燃的草绳烧灼皮肤上的小疙瘩、疮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而且成熟的割除痔疮的外科手术案例。 气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健身运动。利豨墓出土了一张现存最早的 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导引图》。所谓导引就是疏导气血,引申肢体,是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图上绘有人物形象四十四个,每个人动作各不相同,还有三十一处题字。这些文字有些是描绘运动的姿态,有些是说明运动所模仿的动物姿态,还列有这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 例如:第三行顺数第四人。这是一个妇人正手拿一根长棍,弯腰下俯,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图像旁边提有一行文字“以丈通阴阳”。丈通杖,是指图中的棍棒。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导引术是既有健身功能又有治病功能的养生操。《导引图》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在医疗保健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历史哲学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关于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献,不仅对订正传世文献有重要价值,更有众多今已失传的古书,为人们正确认识先秦、秦汉时期古人哲学思想提供了全新认识的依据。 帛书《老子》有两个版本,甲本用古隶抄写,是最早的手抄本之一;乙本为早期隶书。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助于认识《老子》在汉初的真实面目,对校勘传世本《老子》和进一步研究 《老子》思想提供珍贵资料。这两件帛书也是研究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四、阴阳五行 《“太一祝”图》,展示的是一个充满了巫术观念的世界。图分三层:上层为太一、雷、雨、风等天神;中层为四个执兵器的武神;下层有三条神龙。有学者认为这是墓主出征前祭祷“太一”神、祈求战争胜利、保佑自己战中不受伤害的兵祷,应为墓主人生前统兵作战的实用物。
第四单元 永生之梦
通过马王堆汉墓筑墓方式、丧葬器物和遗体标本可以了解到汉代人们死后对肉身不朽、灵魂永存的追求。墓葬的设置以及天象、祥瑞、 升仙、辟邪等图像,体现了汉代湖湘大地独特的思想文化特质和葬制礼仪习俗,是汉初人们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一、T 形帛画 辛追墓出土的这幅彩绘帛画是迄今发现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西汉早期墓葬绘画作品。帛画外形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故后人称之为 T 形帛画。但根据随葬遣册的记载,其名为“非衣”,可能是取其“似衣而非衣”之意,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入葬时覆盖于内棺棺盖表面。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画而成,全长205厘米,画面内容由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部分。华盖以上是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月为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传说烛龙威力巨大,眼睛睁开是白天,闭上是黑夜,而且还能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烛龙的左右身侧画着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古有十日轮流值班的传说,画中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那只又大又圆的太阳正在焦急地等待接班,它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类似于乌鸦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是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但事实上,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因为无法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因而作出了奇异的想象。这些太阳半隐半藏在弯曲绵长的蓝色扶桑树中,而这种传说中的神树是太阳的栖息地,它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平日里太阳舒服地在其中休息,躲避风雨的侵袭。烛龙的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银白色的月牙,弯弯如钩,正是月初的月象。其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蹲伏着,口中还含着一颗可除百病的仙草灵芝。再上面是一只昂首腾跃的玉兔,它轻盈瘦长的身躯与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月亮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而舞,有人说她是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也有人说是不甘寂寞的嫦娥偷取了王母的不老丹药不知不觉地向月宫飞去,而这一切,不正是清寒宁静的月宫之景吗?烛龙之下,有两只展翅相对的飞鸟,长颈短尾,这应是楚歌中“鸿鹄高飞举千里”的鸿雁。其下,有两只兽首人身的怪物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上扯着一个呈梯形的乐器—铎[duó],“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之下是两个呈倒“T”形的天门,门上两旁是神豹两只和紧守通天大道的两位守门神—司阍[hūn],现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们和天国中所有的神、龙、瑞兽一起,正满怀欣喜地恭迎升天的老夫人。华盖以下是帛画的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飞廉之下则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这位体态丰腴的老太太,锦衣华服、环佩叮铛,形象高贵,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可以看见的是,她的腰略前弯,给老夫人尸检后得知,她的腰椎间盘已突出变形,这正是此病的写照。老夫人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管家跪送丰美的食物。但也有人说是炼丹的方士正献上长生不老丹,这是秦汉时流行的用汞等物质炼成的长生之药,尸检得知,老夫人生前确实患有长期的慢性铅汞中毒,这就是所谓不老药的反作用。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这些身着长袍的男人可能是其儿孙,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他们头上的乐器“磬”也正在奏出悲乐以示哀悼。
帛画下端是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gǔn],正平托着白色的苍茫大地,他的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
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辛追墓 T 形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三号墓T型帛画:此幅帛画的内容与一号墓帛画大体相同,只是人间部分的中心人物换成了头戴刘氏冠、腰佩长剑的三号墓墓主人,他高大壮硕的身形与老太太具有遗传性的相似。同时,为其哀悼的是七位美丽的侍妾,为过早辞世的夫君和自己不可知的命运哀伤。因儿子早逝于母亲,又大有可能是突然死亡,这幅招引墓主人灵魂的铭旌应该是仓促而就,因而无论从绘画技巧和布局色彩上均不如一号墓“T”型帛画,但它仍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绘画史和绘画思想。
二、井椁 椁是专门用来装棺木和随葬品的葬具。这里展出的是辛追墓的木椁,结构相当复杂,它由枕木、椁室、盖板三部分组成。这种木椁的内部构造,因中空如井,古代文献上称之为“井椁”。全椁所用木板七十块均为整块木料,由粗大的杉木制成,最大的一块椁板长 4.84 米,宽 1.52 米,厚 0.26 米,重达 1.5 吨。研究人员证实从树的年轮看,椁板仅是利用了树木的芯材部分,树龄超过千年,树木原木横截面直径应在两米以上。这副庞大的外椁,在结构上没有使用金属钉子进行连接固定,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木作工艺,以扣接、套榫[sǔn]与栓钉的形式结合而成,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三、四重套棺 接下来看到的是辛追墓中出土的四重套棺,它们的名字由外至内依次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锦饰漆棺。最外层棺使用沉闷的黑色,意味着把死者与生者永远分开。 第二重棺黑地彩绘棺,外表以黑漆为地,内髹[xiū]朱漆。彩绘棺表面在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中绘有116个神怪图案,它们有的在歌舞弹唱,有的在嘻戏打闹。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神怪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十分得体,极富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俨然是展开绘在一个大背景上的连环画。很显然,这正是墓主人想象中人生后花园的情景。在画面上反映最多的,是一种似羊非羊,似虎非虎,头上长角,身上有尾的怪兽。这种怪售,一般要么手里抓着蛇,要么嘴里咬着蛇,这无疑证明它具有打鬼吃蛇,保护灵柩不被损坏,肉身不被侵扰的寓义。它表现了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技法。黑地彩绘棺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漆器,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鼎盛时期的巅峰之作。 第三重棺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髹朱漆,外表用青绿、粉褐、 藕褐、赤褐、黄白等色漆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靠死者头部的头档是图案化的高山,山两侧各有一昂首腾跃极富生气的白鹿,山和鹿的周围画有缭绕的云气。靠脚的一头画有“二龙穿壁”图案。两条披鳞甲长凤羽巨目利牙的龙,身体捲曲穿壁而过。棺右壁板画满了繁复的几何云纹,左壁板两侧各画一条呈波浪起伏状的褐色龙,龙身间隙,画有一虎一鹿,一朱雀和手臂长有羽毛会飞升的神仙。盖板上面,在飘飘欲飞的云纹中,是二龙二虎相搏斗的场面。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成就。 第四重棺是用于装殓辛追遗体的锦饰漆棺,棺内涂刷朱漆,棺外涂刷黑漆。出土时棺外横缠着两道宽 12 厘米、厚 6~7 层的丝带。 盖板和四壁上,分别使用了羽毛贴花绢、树纹铺绒绣等珍贵丝织品进行装饰。内棺盖上附着的羽毛贴花绢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世人认为成仙必须经过羽化的阶段,即所谓“羽化而登仙”。 羽毛贴花绢上严谨富丽的菱形图是古代工匠在素绢面上用绢条和棕、红等各色羽毛拼贴组成的,寄托了人们追求死后永生的美好愿望。 锦饰漆棺上另一种装饰品叫树纹铺绒绣。汉代绣品大多采用锁绣针法,这件绣品采用的绣满纱底、不露地子的绣法叫做“铺绒”,也就是最早的平针满绣工艺。 辛追墓出土的彩棺巨椁,其工艺之神奇,绘制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实在是难得一见。同时也反映了西汉初期,人们祈求灵魂不死、肉体不灭的永生信仰。
四、肉身不朽 汉代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需依托肉体才能存在,如果要得到永生,须设法保存遗体。轪侯夫人辛追遗体保存相当完好,记录着汉代人渴望长生的生命状态和追求永生的生命意志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尸体出土时,身着20多层华丽的锦绣丝绸衣被,上面盖着一件绣花丝棉袍和一件印花丝棉袍。揭去两件袍服,是层层丝绸衣被包裹,并用九道丝带捆扎的尸体。尸体是浸泡在八十公升酸性棺液之中。辛追遗体出土时身长 1.54 米,体重为 34.3 公斤。从外观看,头、 颈、躯干、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皮肤湿润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有油腻感。头发、眼睫毛、鼻毛等毛发附在原位。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丰满而有弹性,用手按压时,能很快恢复原位;在注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鼓起后,能较快扩散、吸收。经X射线检查,全身骨骼完整,两侧对称,小至鼻骨及趾骨依然能分辨,外形与现代人骨没有任何差别。遗体出土时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等人死后的早期腐败现象。根据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性胆石症,并在直肠和肝脏内发现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 在她的食管、肠胃内还发现有 138 粒半甜瓜子,这表明辛追是死于瓜熟季节。据病症推断,辛追可能是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 50 岁。 辛追遗体历经 2100 多年而不腐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深埋、密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低恒温、缺氧和无菌的环境而形成的。棺内 40 多公升具有抑酶和轻度抑菌作用的棺液,以及体内汞的积蓄对延缓遗体的早期腐败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女尸的血型为A型。这具女尸从保存的年代之久,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夫人”。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腊制模型躯壳的“尸腊”,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碳鞣[róu]尸”,因此国际上已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中国汉代的辉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墓中出土器物之多样,制作之精致,内涵之丰富,至今仍是衡量汉初社会发展的准绳,无愧于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补充知识
帛画的用途:汉人传承前人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识别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作铭旌,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