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2:50:10
四、名号
【要点点击】
古人的姓名称谓较之今日复杂得多。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对方,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白居易为“白香山”。
下面就中学课文中常遇到的,分类扼要地予以说明。
人的称谓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直称姓名。
a.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b.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c.用于作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
这是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这是称字。“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自然也有称斋名的,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第三种情况:称官名、爵名。
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颜太师、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第四种情况:称籍贯。
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几项兼称。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文”,“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等等。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下面要补充有关谥号、庙号、年号方面的知识。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为三类:
a.表扬性的,如秦昭王、齐宣王。
b.批判性的,如厉王。
c.表同情的,如楚怀王。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习惯上,唐代以前多称谥号,唐代因为在谥号前又加上一串尊号,不便称呼,于是改称庙号,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往往只有一个年号,于是称呼皇帝时多称其年号。
【示例平台】
1.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孙讨虏:就是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授给他讨虏将军的名号。
2.时周瑜复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周瑜:字公瑾,孙权部下的高级将领。
3.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
先皇:已死的皇帝。
翱:名;忠肃:谥号;公:尊称。
4.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记王忠肃公翱事》
从子:侄子
5.贤士大夫者,同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
同卿:官名;因之:字;公:尊称。
【相关链接】
由于人们的身份、关系不同,年龄有大小之分,又谦称、敬称及其他称谓,下面作简要介绍。
1.谦称类:如寡人、朕、孤(王侯自称),臣(臣自称),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对人自称),妾(女子自称)。
2.敬称类:如陛下、大王、皇上(称君),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之类。子、夫子、师、先生(称师),公、君、足下、丈、大人(称官或尊长)等。
3.一般称呼:尔、汝(用于上称下或不客气的平辈之间),小子(称晚辈),竖子(为贱称)。加“从”cóng表示叔伯关系,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4.其他
阁下 | 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
执事 | 古代对在政府供职人员书面尊称。 |
麾下 | 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 |
不肖 | 表谦卑的自称,多用于长辈死后。 |
父 |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
亚父 | 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 |
丈夫 | 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
布衣 | 对普通百姓的称谓。 |
黔首 | 战国时期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
鸿儒 | 古称知识渊博的学者。 |
麻衣 | 对赴试举子的称谓。 |
纨袴 | 古时对富贵人家子弟的代称。 |
裙钗 | 为妇女的代称。 |
拙荆 | 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
粉黛、蛾眉、巾帼 | 古为美女的代称。 |
须眉 | 对男子的称谓。 |
迁客 | 古代称被贬谪或流放去外地为官者。 |
骚人 | 古称诗人或失意文人。 |
姥、媪、妪 | 古时对老妇人的称呼。 |
月老 | 古称媒人。 |
伉俪 | 古称夫妻、配偶。 |
秦晋 | 古称为婚姻关系。 |
昆仲、棠棣 | 古称兄弟。 |
金兰 | 旧称结拜兄弟。 |
东床 | 古称女婿。 |
忘年交 | 旧称不分年龄、辈分的朋友。 |
伯、仲、叔、季 | 古代兄弟以此为排行的顺序,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老末。 |
郡望 | 魏晋以下,统治阶级实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各地门阀大姓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寒门被摒弃不齿,称为“庶族”,士大夫矜其门第,每郡显贵的族姓,被称为郡望。 |
老丈 | 对老年人的尊称。 |
大官人 | 对有钱有势、社会地位较高的男子和富贵人家子弟的尊称。 |
郎君 | ①汉制,二千石以上官吏可任其子为郎,后来门生故吏因称师门或长官子弟为郎君。②唐代称新进士为郎君。 |
小生 | 古代对新进后学者的称呼。 |
子弟 | 称子侄。 |
老爷 | 旧时对官员绅士的尊称。 |
夫子 | ①古代男子的尊称。②《论语》中孔子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渐成为对老师的专称。③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明公 | 对权贵长官的尊称。 |
泰山 | 对妻子父亲的尊称。 |
大家 | ①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②对妇女的敬称。“家”读作“姑”。 |
娘娘 | ①称母亲。②对皇后或宫妃的敬称。③称祖母。 |
浑家 | 称妻子。 |
陛下 | 对帝王的尊称。秦以后专称皇帝。 |
教授 | 原为宋代学官,后成为对教书先生的尊敬。 |
儿郎 | ①称青年小伙。②称兵士。 |
翁 | ①称父亲;②称祖父;③称夫之父;④泛指年老的男子。 |
萧郎 | 唐以后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称呼。 |
小人 | 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或对平辈的自称谦词。 |
娇客 | 对女婿的爱称。 |
汉子 | ①北方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②称自己或他人的丈夫。 |
姑奶奶 | ①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儿。②称祖父的姐妹。③称未婚女子,有时有表示责怪或亲热的意思。 |
姑娘 | ①称父亲的姊妹。②称年轻的未婚女子。③妾的别称。④称作风不正的女人或妓女。 |
师傅 | ①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②对出家人的尊称。 |
太君 | ①对别人父亲的尊称。②封建朝廷对官吏母亲的封号,后成为对他人母亲的尊称。 |
太医 | 原为古代医官的职称名,宋元时亦用为对一般医生的尊称。 |
员外 | 本指在定额以外设置的官员,可以纳钱捐买。民间用以称地方豪富。 |
父老 | 对老年人的尊称。 |
世兄 | 对辈分相同的世交的称呼,对辈分较低的世交也尊称做世兄。明清科举,亦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 |
王孙 | 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 |
良人 | 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解元 | 也称“介元”,对士人的敬称。唐制,进士由乡而贡称解。金、元时用作应举的读书人的尊称。 |
员外 | 本指在定额以外设置的官员,可以纳钱捐买,民间用以称地主豪富。 |
主公 | 古代臣下对君主的尊敬。 |
学究 | ①读书人的通称。②特称迂腐而不通世故的书生。 |
姨娘 | ①称母亲的姊妹;②对做妾妇女的称呼。 |
粉头 | 称妓女。 |
殿下 | 汉代以来诸侯王的通称。唐代以后只有太子、皇太后、皇后可以称殿下。 |
老丈 | 对老年人的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