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电力市场“1+6”规则体系深耕落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2:57: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从广东的虚拟电厂通过跨省交易将清洁电力输送至华东,到山西的煤电企业借助现货市场价格信号优化发电计划,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规则革命”。

随着《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等“1+6”基础规则体系的全面落地,曾经制约电力资源流动的“区域壁垒”加速消融,一个覆盖省间与省内、贯穿中长期与现货、衔接传统与新型主体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图景正清晰展开。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电力交易的“游戏规则”,更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的制度动力。

从“碎片化探索”

到“系统化规则”的跨越

“2015年刚参与电力交易时,我们团队要带着厚厚的手册去各省‘赶考’,因为每个省份的计量标准、结算周期甚至交易术语都不一样。”从事跨省售电业务多年的卢洋,至今对当年的“混乱”记忆犹新。彼时,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刚起步,各省市场规则如同“方言”,仅结算周期就有按日、周、月、季度等多种模式,跨省交易的制度成本居高不下。

这种局面的彻底改变,源于“1+6”基础规则体系的十年构建。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后,从《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破冰,到2023年《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总结试点经验,再到2024年《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部门规章形式确立“1+6”体系的“纲”,最终以2025年《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填补最后一块空白,形成了“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的完整制度闭环。

“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构建系统完整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让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敦楠表示,这套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既统一了基础框架,又保留了地方灵活空间”。比如在电价设定方面,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发电成本、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电价政策;在市场交易模式上,也可结合当地产业布局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双边协商、集中竞价等多种交易方式,充分挖掘地方潜力,开展特色化的尝试,为全国电力市场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制度的完善直接体现在市场规模的跃升上。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升至60.9%,较2015年市场化初期提升了42个百分点;其中跨省跨区交易电量67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占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电力市场每交易4度电,就有1千瓦时电通过跨省区交易实现。

计量结算“一把尺”

打通跨省交易梗阻

作为“1+6”体系的“收官之作”,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计量结算规则从四个维度实现了全国统一:

一是加强计量业务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应具备独立计量条件,计量装置应满足最小结算单元要求并安装在产权分界点,计量数据要满足结算最小时段和周期要求。强调计量装置实行定期校核,并明确了计量装置校核费用的承担方式。

二是规范结算业务管理。明确了市场经营主体、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电网企业等各类市场成员结算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结算准备、结算依据和电费账单编制与发布、电费收付、追退补和清算等结算全业务流程和时限要求;统一了度量单位和结算科目式样;统一了结算周期,原则上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采用“日清月结”的结算模式。

三是强化结算风险管理。交易机构组织开展结算风险评估;市场经营主体按规定交纳履约保函、保证金等结算担保品;电网企业对逾期未付款的市场经营主体,向交易机构提出结算担保品使用申请。

四是统一电费收付要求。结合电力市场建设运行实际,规范了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电费收付流程要求,并首次在基本规则层面明确用户侧与电网企业电费收付流程要求,规范了增值税发票开具、电费结算协议签订、承兑汇票使用等管理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史连军认为,计量结算规则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精准计量+可信结算的价值兑现机制”。他以现货市场为例,“日清月结”模式要求每日清分电量、每月结清电费,这既匹配了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又保障了发电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从“传统玩家”

到“新型势力”的协同进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达81.6万家,同比增长8.9%。发电侧,燃煤机组全部入市,超半数新能源电厂参与交易;用户侧,工商业用户实现全覆盖,1.2万家虚拟电厂、5000余家新型储能企业完成注册。

曾是“边缘角色”的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在“1+6”规则体系中不再是“局外人”,而是被明确纳入计量结算体系,获得了平等的市场地位。“规则的包容性也将为未来经营主体的爆发式增长带来更多可能。”卢洋说。

绿电交易的井喷式发展更是规则赋能的生动例证。2024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绿色电力交易电量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绿证交易量4.46亿个,同比激增364%。“这背后是规则明确了绿电的计量方式、价格形成机制和结算流程,让买卖双方都有章可循。”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专家分析,比如某新能源企业通过绿电交易将甘肃的风电卖给上海的制造企业,依托统一的计量标准,每度电的环境价值得以精准量化。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服务市场同样因规则而激活。《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将调频、备用等服务的补偿机制标准化,吸引了新型储能参与。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研究员郭鸿业表示,“1+6”体系的深层意义在于“将能源转型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他分析,规则通过分时电价引导用户错峰用电,通过辅助服务价格激励灵活性资源,通过绿电交易显性化环境价值,“这就像给市场装了‘导航系统’,让各类主体自发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前进。”郭鸿业说。

随着“1+6”规则体系的持续深化,国家能源局正推动构建“1+N”扩展体系,进一步细化新型交易品种、跨省互济机制等内容。从黄土高原的风电跨省输送,到南海之滨的光伏参与现货交易,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电力市场正加速成型,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电力市场“1+6”规则体系深耕落地
2025-08-21 02:57:00
充电宝要“持证上岗”!CCC新规明日执行
2025-08-15 01:18:00
国窖1573低度酒破局:以高品质、轻负担重构消费场景
2025-08-11 14:47:00
亮点多 活力旺 动能足(香江在线)
2025-08-10 09:58:00
三部门出手!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货物税收政策,来了!
2025-07-23 1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