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2:16:00
8月15-16日,第五届钟山肿瘤精准治疗学术会议暨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肿瘤精准诊疗新进展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江苏省肿瘤医院主办,汇聚了全国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百余名顶尖专家。会议聚焦肿瘤规范化诊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创新,旨在推动我国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国仁在会上指出,近年来,受益于精准治疗的癌症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精准治疗标志着我们从传统的经验医学,迈向更科学、更具个体化的“量体裁衣”时代。
精准治疗带来的突破:
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在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医生主要依靠“望、闻、问、切”以及听诊器检查、触诊等基础手段获取病情信息,治疗模式也多为“标准化套餐”,对于同种类型、分期相似的癌症患者,往往采用相似的手术、放疗、化疗“三板斧”方案。传统治疗方式虽然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由于难以兼顾患者个体特异的生物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有的患者副作用也比较明显。
而随着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技术、先进诊疗设备以及创新药物的飞速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以基因检测为核心诊断工具,快速锁定致病基因;以靶向药物为代表的治疗手段,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结合免疫治疗和液体活检等创新技术,形成对肿瘤的动态监测和治疗体系。
周国仁举例说,比如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肺癌,AI系统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快速区分高危和低危肺结节,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对于低危的肺结节患者,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采取更为安全的随访观察方案,既减轻了患者负担,又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
与此同时,精准诊疗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20%左右,部分采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提升至31.9%。”以EGFR靶点为例,目前已研发出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系列靶向药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和耐药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我们接诊过一位老年晚期肺癌患者,通过服用第一代EGFR靶向药,已维持高质量生活近10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精准治疗正在推动癌症向“慢性病管理”模式转变。目前国内已有数十种靶向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且多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精准治疗=天价医疗?
专家解读精准治疗的真实价值
针对公众对精准医疗存在的认知误区,周国仁进行了专业解读。有些人认为越贵的药效果越好,其实不然。靶向治疗相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部分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部分人可能完全无效。医生选择药物的前提不在于“贵不贵”,而在于“对不对”,这也是精准治疗的关键。也有人认为,精准医疗意味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周国仁解释道,“虽然部分创新靶向药物价格较高,但基础基因检测项目已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更重要的是,精准治疗能避免无效医疗,从长远来看反而可能降低整体治疗费用。”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询问:“我的癌症能否通过精准治疗找到特效药完全治愈?”周国仁说:当前精准医疗主要适用于特定癌种的特定患者群体,并非对所有癌症都有效,也不能保证完全根治。一方面,不同的癌症精准治疗的进展不同。比如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基于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于胆管癌、胰腺癌等靶点较少的癌种,目前仍以传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另一方面,精准治疗在同种癌症的不同个体中也存在明显差异,其疗效高度依赖于患者特定的基因突变特征,是一个需要严格筛选的个体化治疗过程。“就像不同的土壤会影响种子的生长,患者的体能状况、遗传背景和药物敏感性等个体差异,会导致看似相同的肿瘤对同一种药物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精准治疗的精髓就在于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制定完全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种先进治疗模式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其生活质量,最终达成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的双重优化。
精准治疗面临挑战与突破:
从技术攻坚到体系优化
尽管肿瘤精准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周国仁也指出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首要困境是“可检测但不可干预”——约15%-20%的患者虽检测出基因突变,却因靶点罕见或缺乏对应药物而无法获得针对性治疗。其次是“有效却难持久”的耐药难题,约半数患者在治疗1-2年后会出现耐药反应。此外,治疗费用较高、基层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精准治疗的普及。这些问题正是肿瘤学同仁持续攻关的方向。
本次学术交流会议精心设置了肺癌罕见靶点、腹部肿瘤、胸部肿瘤及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等多个专题论坛,并安排多场学术报告。会议的成功召开,为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肿瘤精准诊疗技术的进步,为更多患者延长生存期带来希望。
通讯员 刘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