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郑玄与读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9:54:00    

鲁网4月23日讯 (记者 王玉龙)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去年8月,潍坊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弘扬郑玄文化精髓,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文化建设及城市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记者有幸躬逢其盛,获益良多。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今潍坊峡山区)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经学家之一。他遍注群经,融汇今古文经学,创立“郑学”,对后世经学、训诂学、文献学影响深远。他的读书治学生涯,堪称典范。

早年求学:博览群书,千里访师

郑玄自幼聪慧过人,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他“少好学,不乐为吏”,年轻时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的父亲郑谨希望他出仕为官,但他志在学术,常闭门苦读,遍览儒家经典。

为了追求更高深的学问,郑玄离开家乡,四处游学。他先是师从经学博士第五元先(今文经学大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等今文经学;之后师从张恭祖,研习《周礼》《左传》《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学;再后入关拜马融为师。马融是东汉最著名的经学家之一,门徒众多,郑玄起初三年未能亲受其教,只能旁听马融高足讲授。但他毫不懈怠,日夜诵读,最终因一次学术辩论展现才华,得到马融赏识,得其真传。

治学方法:严谨考据,融会贯通

郑玄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与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

兼通今古文,破除门户之见。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属官方正统,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属民间传承,重训诂考据,两派长期对立。郑玄不拘泥于学派之争,既精通《公羊传》(今文)、《左传》(古文),又能融会贯通,择善而从,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精研训诂,注重名物考证。郑玄的注释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古代礼制、典章、名物进行详细考订。比如他在《三礼注》(《周礼》《仪礼》《礼记》)中,对古代礼器的形制、礼制的细节均作精确解释,成为后世研究先秦礼制的重要依据。他提出“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的治学目标,即还原经典本义,而非盲目遵从师说。

以经解经,互证求真。郑玄善于通过不同经典的相互印证来解读文义。他在注释《诗经》时,不仅参考《毛传》,还结合《周礼》《仪礼》等书,使解释更加严谨可信。

读书生活:皓首穷经,著述不辍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士人遭“党锢之祸”迫害。郑玄因曾为杜密故吏,被禁锢14年。在此期间,他闭门不出,专心著述,完成了《毛诗笺》《三礼注》等大量经典注释。

党锢解除后,郑玄虽被多次征召,但他均婉拒出仕,专注于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众多,如崔琰、王经、孙乾等,皆成为汉末名士。

郑玄的读书也影响了周围人。《世说新语·文学》记载,郑玄家中婢女因长期耳濡目染,皆能引用《诗经》对答。一婢因过错被罚,另一婢问:“胡为乎泥中?”(出自《诗经·邶风·式微》)。被罚婢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后世以“郑玄家婢”形容家风儒雅,读书氛围浓厚。

郑玄与读书:从历史通往未来

郑玄“遍注群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注本;创立“郑学”,兼采今古文,注重考据,影响深远。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学,即深受郑玄治学方法的影响。

郑玄的经学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日本平安时代的学者研究《三礼》,多依郑玄注本。

从史料上看,郑玄读书治学,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博学与专精并重:郑玄既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又能深入钻研,形成自己的体系;

破除门户之见:他不拘泥于今古文之争,而是择善而从,融会贯通;

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训诂考据,避免空谈义理,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

终身学习的精神:即使遭遇政治迫害,仍坚持著述,不改其志。

郑玄的一生,是真正的“皓首穷经”。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的读书方法、治学态度,至今仍值得借鉴。峡山区至今保留有“郑公祠”“郑玄墓”等遗迹,供后人瞻仰这位“读者”的风范。

相关文章
郑玄与读书
2025-04-23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