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4:22:00
阳光讯(记者 王义卓 通讯员 王怡丁)提起“假小子警花”陈蓉,她的队长是这么说的。“全局就她一个女便衣,办起案子比爷们还虎。”陈蓉知道自己终于如愿变成了自己少女时想成为的模样。
故事的开端其实应该从80后都熟知的港剧《陀枪师姐》说起,“当年看港剧里女警飞车追凶,帅得我连夜填了警校志愿”。2014年,她如愿从宁夏警院毕业。但初入警队却被分配在了指挥中心做内勤。办公室和成堆的报表,不是她想象中的从警经历,坐不住的她连打三份报告到刑警队——“让我试试,抓不到人我自己回来!”
很快,她有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2015年寒冬,她和同事们碰上了50余辆轿车被砸的系列盗窃案。十年前,因为公共视频条件有限,案发后民警在现场只调取到几段模糊的监控视频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判追踪,通过视频中的一个反光点,发现是嫌疑人乘坐一辆出租车离开,根据司机的回忆得知乘客给的都是零钱,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随后陈蓉和同事经过辗转追踪出租车路线,最终发现嫌疑人下车后又上网,根据实名制信息锁定了嫌疑人身份,为后续案件告破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也正是从在寒冬里破获的第一个案子,让陈蓉明白——破案就像解冻,需要专注与责任焐热每个像素。
在18T视频里找到反光条上的破洞
去年寒冬深夜,一起人口失踪案让专案组急红眼。男孩消失三个月,沿途18个T的公共视频如大海捞针。陈蓉抱几碗泡面住在办公室,硬是从雪花屏里揪出关键线索,失踪男孩羽绒服反光条上的破洞。顺着这条线索,很快男孩走失“案”得以告破。“监控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每个像素都可能藏着哭喊声。”她盯着满屏跳动的画面说。
这种“像素级”功力,源自陈蓉从海量视频中抽丝剥茧,挖出犯罪嫌疑人蛛丝马迹的那份执着。队友调侃她,在菜市场反扒时扮邻家姑娘,夜市盯梢时秒变下夜班的打工人,上周更“客串”代驾卧底三天,把拉车门的团伙摸得门儿清。“当警察就像玩现实版剧本杀,只不过我们的结局必须100%正义”,陈蓉说。
藏在便签本里的勋章
看她的办公桌,只有这三件:贴满便签的《刑事侦查学》、24小时待命的对讲机、一摞荣誉证书。从抓逃到反扒,从扫黑到反诈,11年她参与破获大案要案23起,像入室盗、盗窃车财这类的小案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2024年,因为破小案成绩突出,让这位女警一口气得到了7张局长表扬令,成为分局获得局长表扬令最多的人。但是在她看来也有比这更珍贵的“勋章”,是走失老人塞来的烫手包子,是老大娘执意要给她介绍对象时的热心。
暮色中的机车再次轰鸣,陈蓉马上又要开启新一轮的巡逻。霓虹灯扫过她不施粉黛的脸颊,那些潜伏在街头巷尾的岁月,早已把少女淬炼成战士。当同龄人在朋友圈晒咖啡与鲜花时,她的工作日志里写满凌晨四点的车牌号、走访记录以及研判材料。
或许这就是她向往的“酷”——不是虚拟世界的完美人设,而是把滚烫青春藏进风雪夜归的剪影。此刻的陈蓉,或许已经记不清《陀枪师姐》里的所有情节,但她正在用最炽热的方式完成着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