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9:46:00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如约而至。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侨都江门以一幅幅生态画卷回应时代命题:从市中心远眺60公里外的广州塔倩影,到潭江龙舟竞渡时万人欢呼的碧波;从开平茶山间晨雾缭绕的绿意,到鹤山沙坪河畔三千白鹭起舞的生机……绿笔为锋,蓝图为卷。江门,这座“中国侨都”正以绿色为笔、规划为墨,在五邑大地上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新画卷。
小鸟天堂人间胜景。阮国志 摄
蓝天常驻
60公里“望塔”见证“气质”之变
“这不就是广州塔小蛮腰吗?我竟然在江门市区拍到了!”2024年7月,蓬江区中远大厦高层,江门摄影师刘米高的镜头定格震撼一幕——60公里外广州塔的轮廓在夜空中清晰显现。十年前,摄影爱好者吴兆民首次在鹤山大雁山顶捕捉到直线距离46公里外的“小蛮腰”的模糊身影,却因影像朦胧被疑为“海市蜃楼”;十年过去,清晰成像的极限距离向珠江口再延伸14公里,“小蛮腰”的身影与江门的万家灯火共织星河。
从40公里到60公里,这场跨越十年的“视觉奇迹”背后,是一场久久为功的“蓝天保卫战”。近年来,江门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全面实施污染源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系列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强化涉VOCs、NOx和烟尘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全过程管控、淘汰升级VOCs低效治理设施、差异化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协商减排措施、整合统筹多部门监控数据实现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
醉美大塘面。吴卫娟 摄
数字是最硬核的答卷。2025年上半年,江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1%,PM2.5浓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跻身较好的前20位,较10年前同期下降30.5%。如今,“江门蓝”不再是稀缺品,而是市民抬头可见的日常。
碧水新生
龙舟逐浪映江河新颜
仲夏端午,潭江碧波如练。2025年开平市国际龙舟邀请赛的鼓声擂响的刹那,36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桨影翻飞间激起的浪花澄澈透亮,折射着碎钻般的光泽。
潭江水岸仿如画。莫振光 摄
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潭江从“伤痛”到“重生”生态蝶变的最好注脚。曾几何时,这条滋养侨乡的母亲河饱受工业废水、农业养殖与生活污水侵蚀,如今碧波荡漾的画卷背后,是一场以法治为纲领、制度为筋骨的流域治理攻坚战:2016年,江门推出首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保护潭江流域从此有了“专法”可依;2017年,《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全市的江河湖库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2022年起,潭江分段治理实施方案每年印发,分段治理工作全面开展。这一系列以法治化、制度化、精细化为核心的举措将碧水保卫战的“作战图”转化为潭江重生的“实景画”。
同样的新生故事,在鹤山沙坪河同步上演。“六年前这里还堆满垃圾,每次经过这里捂着鼻子几乎不敢呼吸,党和政府痛下决心整治沙坪河后,把臭水沟变成清水河,现在很多市民都到这里散步、做操,呼吸新鲜空气,我家离这不远,我也经常骑单车过来这里散步。”一位退休老干部说道。自2016年鹤山市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第一期)开工以来,江门、鹤山两级政府大力推进沙坪河的系统性治理,让曾经的“臭水河”化身为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与休闲活力于一体的滨水长廊。2019年,该项整治工程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漫步在如今的沙坪河畔,可见水杉与美人蕉的倒影在清波中摇曳,亲水步道上晨跑者的身影迎着河风穿梭而过,河岸上孩童嬉笑着追逐掠过水面的成群白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从梦想照进现实。
古劳和美乡村。梁惠萍 摄
十年漫漫治水路,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市15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点绿成金
“两山”转化绘就共富图景
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满眼翠绿,茶香扑鼻。清晨的薄雾中,茶农梁大姐正在茶园里忙碌,手指翻飞间,鲜嫩的茶芽落入茶篓。“采茶旺季一个月能挣7000多块钱,平均下来每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这可不比城里打工差!”茶农梁大姐边说边麻利地将鲜叶装筐。像她这样靠采茶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村民,岗坪村已有120多人。2024年,大沙镇茶产业综合产值超3.95亿元,入选广东省重点培育的十亿元级现代茶叶产业集群。“一片叶子富一方”的故事,在绿水青山间真实上演。
这片绿叶的“逆袭”,是开平市“两山”转化的缩影。作为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开平市精准解码生态资源,将山水林田、侨乡文化等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塘口镇,22公里“最美世遗廊”串联起碉楼群落;在赤坎镇,“修旧如旧”的百年骑楼群激活”百亿级IP”,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约350万人次,同比增长38.79%,带动周边民宿出现“一房难求”景象;在翠山湖高新区,水暖卫浴共性工厂以“日处理1万立方米污水、中水回用率60%”的绿色技术破解产业发展困局,书写“产业升级与污染治理”的双赢答卷。
在新会区,“点绿成金”的故事同样精彩。“我从未在一棵树上见过如此多的鸟儿,它们和谐相处的场景,既壮观又温馨。”去年11月,上海游客艾女士在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内乘船游览时不禁赞叹。这片独木成林的生态净土,通过长期以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鹭鸟自然孵化基地之一,每年孵化的鹭鸟超3万只。如今,这份独特的生态魅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量约21万人次,创造营收约800万元,其中,“五一”假期旅游人数达7.08万人次,同比增长56.95%。今年6月,这份侨乡绿意更跨越山海,飞抵日本大阪世博会,以“小鸟天堂”为蓝本打造的“科幻森林”成为全球焦点,生动演绎着“独木成林、万鸟归巢”的东方生态奇观,让侨乡“两山”转化的故事闪耀世界。
游客们在小鸟天堂观鸟、赏景时用手机记录着美好风光和愉悦心情。吴四妹 摄
开平和新会的成功实践,是江门全域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转化路径的写照。回溯江门的绿色发展之路,硕果累累:2019年,新会区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020年开平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恩平市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5年,鹤山市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县城先行示范建设县。今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报,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江门共有7个集体、8个个人名列榜中。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侨乡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绿色转化路径的肯定。
潮涌湾区,万象更新。如今的侨乡大地,正以绿美江门生态建设为牵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罗韵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