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11:44: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数据分析师 卢霜
这个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火了。当电影里那匹载着岭南荔枝的快马在驿道上疾驰,银幕前的观众或许都在为李善德能否限期送达表示担忧。千百年前,驿卒还在为三日色变的荔枝发愁时,现在的湖北冷链车已载着潜江龙虾、洪湖藕带,沿着昔日的京杭大运河航线,把千湖之省的丰饶送进万家厨房。也许此刻,鄂州花湖机场的冷链舱门正缓缓关闭,英山杜仲也正在穿越云层,3小时后将出现在韩国仁川的货架上。湖北正在用供应链优势,书写起167个地理标志产品、538件商标、位居全国第二的物产传奇。
数看湖北物产的“不缺”
湖北物产丰饶,既有楚文化浸润的历史厚度,更有产业升级催生的现代科技力量,在数量规模、文化传承与市场影响力的交织中,勾勒出中部物产强省的鲜明轮廓。
从规模能级看,湖北以16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38件地理标志商标的硬核数据稳居全国第二,构建起层次分明的物产矩阵。湖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7年全国第一,莲藕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更印证了“千湖之省”在农耕文明延续中的独特优势。
多个品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破百亿,彰显深度开发和产业链构建能力。截至2025年,潜江小龙虾综合产值已突破870亿元,带动22万人就业,形成“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产业地位。黄冈蕲艾衍生出艾条、精油、足浴包等1000多种产品,蕲春县涉艾市场主体超4000家,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据2024年12月湖北日报报道,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上,“秭归脐橙”达近200亿元,“赤壁青砖茶”达171亿元,“京山桥米”突破160亿元。松滋鸡、公安牛肉跻身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TOP50,竹山绿松石年产值突破8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更展现出湖北物产全品类发展的均衡实力。
楚文化的基因密码,正通过湖北诸多物产得到活化传承。京山桥米的嘉靖贡米身份有《京山县志》明确记载,其青艮如玉的特质传承500余年;利川黄连自唐到清一直是贡品,明朝已广泛栽培,如今成为药材明星。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记载,意指山南道(今湖北部分地区)的茶叶以峡州(今宜昌一带)所产为最佳。这一评价与当代“恩施玉露”“襄阳高香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形成跨越千年的品质呼应,印证湖北茶叶的历史基因。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品质共鸣,让每一份湖北物产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载体。
国际市场的认可,则为湖北物产贴上“高品质”标签。目前湖北已有14个地理标志产品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构建起立足中部、辐射全球的市场网络。通过中欧互认后,宜红工夫茶等宜茶代表产品,已出口俄罗斯、非洲等50余国,成欧洲市场复购率最高的中国红茶之一;以恩施玉露为代表的恩施硒茶被国际茶业委员会授予“世界富硒养生茶”称号,其蒸青工艺传承自唐代,连续6年通过欧盟有机茶标准检测是对其品质的认可。6个地理标志入选“一带一路”品牌推广清单,让湖北物产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使者。
多维数据共同指向湖北从不“缺”物产,更不缺将物产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智慧。从楚简记载的贡品到国际市场的爆款,从田间地头的收获到产业链上的增值,湖北物产的故事,正是一部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进化史。
湖北物产何以“不缺”?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志章认为,湖北物产的丰饶,从来不只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地理馈赠,也不止于“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生态禀赋。这份“不缺”的底气,实际上以“护”筑基、以“融”聚力、以“宣”拓界,构建起培育特色物产的完整生态链。
以“护”筑基,用政策和科技支持构建全生命周期保障网,提供优渥土壤,全方位呵护湖北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萌芽、茁壮成长。湖北政策扶持全面而贴心,加强申报指导、专项资金补贴等全流程服务,形成政策培育闭环。针对成熟品牌,助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认证,给予出口退税优惠和海外推广补贴。科技智力支撑很硬核,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加强研发,为潜江龙虾、恩施玉露等核心品种标准化种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产品特质稳定性。针对产业痛点设立专项课题,如针对洪湖莲藕耐储运问题,研发出新型保鲜技术。开发地理标志区块链溯源技术,将种植、加工、流通数据上链,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全流程信息,既解决信任问题,又倒逼品质管控升级。
以“融”聚力,融合产业、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势能,助力聚合优势,提供充足养分。融合工、农、服务三大产业推动价值多元化,英山云雾茶通过采茶体验加茶文化课程等研学活动提升单位附加值。潜江龙虾从虾仁加工延伸至甲壳素提取,开发保健品、化妆品等200余种衍生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赤壁青砖茶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开发速溶茶、茶食品等新品类,年轻消费者占比显著提高。线上依托“荆楚优品”电商平台、全国布局“湖北地理标志体验馆”,提供产品品鉴、文化展示等服务,提高综合效益。
以“宣”拓界,积极加强策划宣传,提供温暖阳光,为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开拓前路。在宣传上善于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将京山桥米“嘉靖贡米”的典故记载转化为品牌故事。积极做好分众传播,借助《舌尖上的中国》《本草中国》等国家级平台面向广大群众提升知名度,还通过动漫联名、直播带货等形式贴近年轻群体需求;在国际展览活动上推介展示如恩施玉露等品牌产品,扩大国际影响力。善于强化品牌建设,打造“荆楚优品”母品牌,形成集群效应。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赋能,从产业融合到文化传播,湖北物产的“不缺”,本质是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系统智慧。这份智慧,让“湖广熟天下足”的古老谚语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注解——不仅是物产的丰饶,更是培育物产的能力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