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7:46:00
若从云端俯瞰中国南方,你一定会看到一条横贯东西、绵延2300多公里的巨龙——G60沪昆高速公路。这条现代交通大动脉在中部穿越古老的湘赣驿道,唤醒有关醴陵的记忆。五代十国时期,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兵败的马殷从江西流徙到醴陵,这座湘东雄城,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他以智谋劝降当地守军,继而挥师潭州,一举统一湖南,建立了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醴陵,是马殷的“转运之地”,见证了他从河南木匠到南楚国君的传奇蜕变。
马殷为何选择从醴陵进入湖南?答案藏在千里罗霄山脉的险峻与通达之中。亿万年前,地球伟大的造景运动在中国南部竖起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罗霄山脉。罗霄山脉如巨龙盘踞,横亘湘赣两省。地球蛮力在这里劈出无数缺口,最宽阔处为袁渌走廊,一条由渌水、袁江冲刷出的河谷。这条走廊,自古以来便是连接江西与湖南的要道,而醴陵,是这条走廊的锁钥。
造景运动在中国南部竖起罗霄山脉
醴陵,堪称“天选之子”。湖南的地图形状,宛如一颗昂首的头颅,醴陵恰似后脑勺的枕骨。它扼湘赣之要塞,是湖南东出长三角的门户;它西通湘江北倚长沙,既可深入湖南腹地,又可直下两广和大西南。
这个罗霄山脉的天然缺口,犹如一扇神奇之门,为湖南打开了一个广袤的世界。它连接起东海的波涛与中部的山峦,长江的浩瀚与西南的伟岸,连接起最繁华的城市与最宁静的村寨,经纬出纵横交错的文明图谱。
几乎所有中国南部的东西交通干线,都穿醴陵而过
先天的造化,注定了非一般的作为。沪昆、浙赣铁路、平汝高速,几乎所有中国南部的东西交通干线,都穿醴陵而过。湖南最早的铁路和火车站,也诞生在这里。它,如一颗心脏,跳动在南中国的十字路口。
罗霄山脉层峦叠嶂
公元前205年,一个叫越的士兵跟随刘邦起兵。后来,刘邦成了皇帝,越也平步青云,当上长沙国相。公元前184年,越被封为醴陵侯。醴陵两千年城址不改,城名不更。醴陵,最是聚气,留得住人,兴得起城,旺得了业。
醴陵,这个深度影响中国南方格局的地方,担负着非同寻常的家国使命。它就像一颗纽扣,将中国的东西南北紧紧系在一起,四方风物在此激荡交融,造就了醴陵“封而不闭”的独特气质,乱世可作避风之港,治世则为通衢要冲。
几千年的时光从这里流过,山川如故。醴陵的分量,又何曾改变?
千年中国文化“国道”
初遇醴陵,总觉得醴陵有点“反常”。
驱车自醴陵东行,本以为要走曲折的盘山公路,却不想一路坦途直达江西。醴陵地处江南丘陵腹地,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醴攸盆地的平坦。中国河流大部分是东流入海的,而醴陵的渌水却是自东向西的“逆流之河”,任性地划出自己的轨迹。
渌水是自东向西的“逆流之河”
醴陵的“反常”,是一种颠覆认知的品性。这里群山拱卫,却无逼仄之感;地处省界,却无萧瑟之气。这份“意料之外”,正是醴陵最迷人之处。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 “湖南之要膂”喻醴陵。所谓要膂,新华字典解释为撑起躯干的“脊梁骨”。
1173年,范成大自赣入湘赴任静江(桂林)知府,途经醴陵时在日记中赞叹”县前渌水桥下小江……江色黛绿可爱,流而出于潇湘。”
“逆流之河”渌水流过罗霄山口,冲出醴陵的万千气象,为醴陵带来沃土及通途,也形成了醴陵的“武脉”和“文脉”。
罗霄山脉
醴陵城向北,有个地名叫板杉铺。这个由马殷设立的古驿站,见证了醴陵作为军事要塞的峥嵘岁月。当年,马殷占据湖南后,东境杨吴和后来的南唐威胁最大。为了防御杨吴和南唐的入侵,马殷特在醴陵设立五道关卡。以醴陵为藩屏,马楚维持了44年的国祚。
醴陵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有“醴陵不守,湖南不得安宁”之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多少战役在此上演,多少军事家在此纵横捭阖。
天地伟力与世人行迹共同勾勒出醴陵的文脉。在湖南博物院里,有一件镇馆之宝“象尊”。这件青铜器,造型呆萌,是商文化强势南下的产物。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此相遇,留下美的惊魂。
青铜象尊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湘赣驿道地位抬升,成为东来西往的文化“国道”。
醴陵,承接了中国文化的南传,是东西文明轴线上的“思想之窗”,曾见证南宋理学最璀璨的思想交锋。浙东大儒吕祖谦西行至此,虽未得与朱熹如期会讲,却在渌水之畔驻足三年,创立了醴陵最早的书院——东莱书院。至此,南宋理学“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都曾在醴陵留下思想痕迹,并激荡出一场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的文化飓风。
1508年,一叶扁舟划破晨雾。船头孑立的身影,正是谪戍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彼时,王阳明满怀郁愤,取道湘赣要冲醴陵,在泗州寺暂栖行囊。三年后,王阳明被重新启用,途经醴陵时,他曾在渌江书院传经布道。渌江之畔的心学火种,划破明清思想的漫漫长夜。醴陵,也成为心学圣地之一。
渌江书院
渌水汤汤,将醴陵与三湘腹地紧密相连。1836年,两江总督陶澍回老家安化省亲途经醴陵,因一幅对联,与年轻的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相识。这次相遇,不仅改变了左宗棠的人生轨迹,也为湖湘文化的强势崛起奠定了人事基础。醴陵,成为左宗棠的“转运之地”。
而今,抬头所望,醴陵的天际线上,仍耸立着南宋渌江书院的飞檐翘角。新人旧事层层叠叠,醴陵,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俯瞰渌江书院
“湘赣驿道“百年爆改
山河形胜处,总藏着造物主的辩证哲思。被山封印还是因水而通,这是大自然赋予醴陵的命题。
江西老表来到醴陵
明朝初年,罗霄山脉两侧出现了巨大的发展断层。湖南大片土地抛荒,催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潮:江西填湖广。来自江西的拓荒者们,以惊人的勇气打破地理屏障,跨过渌江桥,卸下行囊重建家园,开始了重塑湖南人文版图的壮阔历程。
移民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安分的能量,也让醴陵的地域品格变得包容灵动。
渌江桥
100多年前,惊心动魄的“湘赣驿道”爆改行动拉开序幕,展现了一个古老文明拥抱现代的决绝姿态。
醴陵门
1899年,张之洞奏请修建卢汉铁路,意外地将醴陵这座湘东小城推向了历史前沿。修建铁路需要铁轨,又在汉阳筹建铁厂。汉阳,一个既不产铁,也不产煤的地方,只能从萍乡煤矿运煤。修建一条经过醴陵的铁路,成为解决运输难题的关键。
1903年,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萍醴铁路建成通车,醴陵阳三石火车站成为湖南首个火车站,湖南正式迈入铁路时代。
阳三石老火车站
1937年,包括萍醴铁路在内的株萍铁路并入浙赣铁路,曾经的移民通道华丽转身为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同年,浙赣铁路与南北交通大动脉粤汉铁路相通。铁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醴陵这个聚宝盆,醴陵的中心枢纽地位被完全激发出来。火车运载着醴陵瓷器,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历经沧桑的阳三石老火车站依旧静静伫立,斑驳的墙面上,"醴陵车站"四个褪色的字迹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最初的站房早已湮灭在抗战的烽火中,后来重建的红砖站舍也已斑驳。沿着铁轨向北漫步,只见两个铁路桥比肩横卧渌江之上——醴茶线与沪昆线在此相遇。
2014年9月16日,沪昆高铁醴陵站开通运营
2014年9月16日,沪昆高铁醴陵站开通运营,将醴陵与省会长沙的时空距离压缩至22分钟。湘赣驿道经历了无数次开拓和重组,醴陵这把锁钥也在持续升级。沪昆铁路、沪昆高铁、沪昆高速,并驾齐驱,宛如一部流动的史诗,成为连接长三角与西南地区的黄金大通道,并不断探索通往世界之路。
醴陵,越连接,越强大
越连接,越强大,这就是醴陵,它突破了盆地思维,是湖南最具世界感的地方。
它纯粹而多元,冷静而热血。它装得下世界,辽阔了湖南。群山赋予它冷眼观潮的定力,河流为它注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醴陵,一路狂飙。
醴陵,彰仙观
潇湘晨报记者欧阳烈丹 图/卢七星 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