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8:17:00
周末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西山森林公园的登山栈道已迎来络绎不绝的人群: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步履轻快,推着婴儿车的家庭缓步前行,组队登山的老人精神矍铄……如今,登山已成为昆明市民热衷的周末休闲活动。
昆明多山,为市民周末登山提供了便利。登山不仅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还能为当地旅游和消费注入活力。每到周末,各类户外微信群就热闹起来,有人在晒出刚采的野生菌,有人讨论新发现的隐秘小径,有人组织登山联谊,指尖的热闹延伸到山间的每一条路上。在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里,哪座山最受昆明人欢迎呢?
城市近郊的日常选择
西山与长虫山的人气之争
在昆明市民的登山清单里,西山与长虫山最具话题度。它们以近城优势成为市民高频打卡地,也因气质迥异吸引着不同群体,如同城市边缘的两枚印章:一枚镌刻着岁月的温润,一枚印染着青春的鲜活。
西山风景区。记者赵伟摄
西山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景色秀丽。
2017年,地铁3号线开通,直达西山景区,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为景区带来了“井喷式”的客流,平时每天有四五千人次乘坐地铁“耍西山”,周末每天可达2万人次,若遇到“三月三”民俗节庆活动,一天可超10万人次。
自驾车辆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行,沿途满眼是绿,打开车窗,能闻到山间松针的清香。“睡美人”与滇池构成的经典景观,早已刻入昆明市民的集体记忆。
65岁的李大爷每周都会带着孙子来爬西山,他说:“小时候跟着父母爬山,那时石阶还是青石板。现在有了登山的人行栈道,人车分离,登山更安全了。”
西山的人行栈道十分完善,宛如一张细密的网覆盖在山间,栈道由防腐木铺就,宽约两米,平缓宽阔。在升庵祠、玉兰园、华亭寺3个点位,有供市民休息的长廊、座椅等设施,以及观景台、游客咨询服务点、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十分贴心。
西山的娱乐设施让登山之旅更添乐趣。半山腰的龙门索道像一条银色的链子,从山脚横跨滇池上空,从轿厢里俯瞰,湖中的船变成小小的白点,岸边的芦苇荡在风中起伏。山顶的滑道是孩子们的最爱,水滑槽沿着山坡蜿蜒而下,家长带着孩子坐在滑车上,抓好扶手顺着惯性飞驰,耳边是呼啸的风声和阵阵笑声,几分钟就能从山顶滑到半山腰。山上还有一座小型的森林乐园,里面有吊桥、平衡木等设施,经常有孩子在教练的指导下在此进行训练。
长虫山凭 “网红基因” 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座北市区的 “城市观景台”,以野性山体和开阔视野取胜,没有规整的石阶,只有被脚步踩出的黄土小径,小径两旁长满带刺的酸枣树,偶尔能摘到酸甜的红果。登顶处是一片裸露的岩石平台,能将昆明全景尽收眼底 ——东边的高楼与西边的滇池在视野里交会,盘龙江像一条银带穿城而过。日落时分的金色霞光,更是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从长虫山俯瞰昆明。记者刘凯达摄
25岁的摄影爱好者小王经常到长虫山拍照,他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包,三脚架在碎石路上磕出轻响。他说:“我朋友圈里一半的昆明全景照都出自这里。你看那片云,再过10分钟就会遮住电视台的发射塔,拍出来像科幻片。”尽管基础设施不及西山完善,但长虫山的土路与原生植被,也让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找到了探险的乐趣。
远郊秘境的深度体验
梁王山与轿子山的吸引力
若想逃离城市喧嚣,昆明市民会将目光投向更远一些的梁王山与轿子山。它们距市区超过50公里,却以不可替代的景观与体验成为周末深度游首选。
梁王山位于呈贡区和玉溪澄江市之间,最高海拔2820米,因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挺拔险峻的山势,自古有“一山观四海”的美誉。车子只能开到山脚,上山就得徒步。在村口的老槐树底下,戴草帽的老乡指着一条被茅草掩盖的小径告诉登山者:“顺着这条路走,能看见老城墙。” 作为昆明最高峰之一,这里既是生态宝库,也是历史课堂。
风吹过林海,能听见叶片摩擦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斑鸠的咕咕声。元代的古城墙与烽火台让登山变成 “穿越之旅”,青灰色的砖块上留着箭镞划过的痕迹,长满青苔的射击孔里,仿佛还能看到哨兵的眼睛。
40岁的张先生常带孩子来此。他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拿着一本《云南简史》说:“你看这块城砖,上面的‘军’字是当年工匠刻的。元朝的时候,这里驻扎了上千名士兵。” 这种自然与历史的碰撞,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轿子山以“滇中第一山”的气势,成为昆明市民心中难以替代的存在。这座距市区150公里路程的雪山,四季皆有奇景:春天,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被万亩杜鹃铺成红毯,马缨花、露珠杜鹃、云锦杜鹃竞相绽放,花丛偶尔里能见到红腹角雉的身影;冬天,冰瀑与雾凇凝成童话世界,阳光洒在上面折射出七彩光芒。
市民在轿子山观日落。记者刘凯达摄
35岁的刘女士每年都和朋友一起爬山,她们的越野车后备厢里装着冲锋衣和暖宝宝。“凌晨4点从市区出发,早上7点刚好赶上‘轿顶’的日出。看着太阳从云海里出来,把雪山染成金色,感觉一整年的疲惫都被治愈了。”她说,在海拔4223米的‘轿顶’喊山,声音会被山风送向很远的地方。
高海拔与多变气候也为轿子山设下门槛——登山者需备足防寒装备,陡峭的冰坡更考验体力,但这丝毫不减其魅力。旺季里,车能排到山脚下的转龙镇。
乡村山野的 “新兴势力”
东川富民山区的别样风情
当下,东川区和富民县的山区以“非网红”姿态悄悄走红。很多山没有响亮名号,在地图上可能只标着“大箐”,却用淳朴的气息吸引了一批追求 “慢生活” 的人。
富民的山间藏着很多农耕小径,沿着田埂向上攀登,能遇到戴斗笠的农户在梯田里插秧。山腰的村寨里,土坯墙屋的房顶上晒着玉米和辣椒。50岁的陈女士最爱带家人来此,她说:“不用赶时间,走累了就进农户家吃碗豌豆粉。阿婆从坛子里舀出酸腌菜,撒上糊辣椒。这种‘不设防’的亲切,比景区里的体验更让我感到舒适。”
东川区牯牛山一带以丹霞地貌与云海景观吸引了众多摄影与徒步爱好者。这里的山是赤红色,岩层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清晨的云海漫过山谷,红色山体宛如浮在仙境里的岛屿。当地村民开的货铺在垭口处,竹架上挂着风干的火腿,竹筐里装着野蜂蜜与干菌子。
尽管在这些山区,步道仍有些简陋,通往山脚的路可能是坑洼的土路,下雨时变得泥泞难行,但这份未开发的原始感,恰恰成了它们的亮点。一名户外微信群群主说:“来这里爬山,不是为了征服高度,而是为了遇见生活本来的样子——看炊烟在山谷里慢慢升起,听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村里,这种感觉,比去任何网红打卡地都珍贵。”
若要在昆明的群山中选出“最受宠”的那一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老年人指向西山,步伐稳健神采奕奕;年轻人用相机对准长虫山,镜头里装着不一样的青春;亲子家庭的脚步迈向梁王山,脚印叠着自然与历史的对话;探险者喜欢轿子山,眼里闪着挑战自我的光芒;想寻回乡愁的人走在东川、富民的田埂上,裤脚的泥土带着大地的温度……这些山构成了昆明人的周末生态,无论选择哪一座,都是对生活的热爱。(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 美编赵云萍制图)
随评
让旅游红利渗透进乡村肌理
去西山的人乘缆车越过滇池上空,去长虫山的人举起相机对准落日,去轿子山的人用登山杖叩击冰面——在昆明的群峰间,上演着一场户外旅游的 “全民狂欢”。从老牌景区到网红秘境,从单日往返到深度体验,昆明人用脚步丈量出的“登山地图”,恰恰藏着这座城市旅游产业的“破圈”密码。
群山环抱的地理特质,让昆明拥有“城在景中、景在城里”的天然优势。西山与滇池构成的“睡美人”经典 IP,历经数十年热度不减,靠的不只是山水画卷,更是“可亲近”的特质——老人在步道上锻炼身体、孩子在滑道上撒欢,这种全年龄段友好的体验,让景区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长虫山的走红,则印证了昆明旅游的“年轻态”转型,不刻意雕琢,保留自然野趣,精准捕捉年轻人“打卡社交”的需求,一场日落、一次野餐就能将流量转化为口碑。
昆明旅游的智慧,在于没有“网红”与“老牌”之间的对立。昆明的群山早已形成“梯度互补”:西山承载日常休闲,长虫山满足个性表达,梁王山主打科普教育,轿子雪山提供极限挑战……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让大家都能按需选择——想体验市井烟火气,就去西山吃一碗炸洋芋;想追求仪式感,就去轿子雪山等一场日出。
更令人惊喜的是,登山热正带动昆明旅游“全域开花”。东川的山货摊变成网红打卡点,富民的农家菜端上都市餐桌……这种“山上观景、山下消费”的模式,让旅游红利渗透进乡村肌理。当城市与山野的边界被登山杖打通,昆明旅游跳出了“景区孤岛”的局限,形成“全域皆景、处处可游”的生动格局。
从“到此一游”到“生活沉浸”,从“门票经济”到“体验消费”,昆明的群山是风景,也是旅游转型的见证者。昆明,这座被时光厚爱的城市,正以山为笔、以水为墨,书写新时代的“春城故事”——在这里,每座山峰都是一个口,进去是风景,出来是生活。(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