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1:40:00
10个月接诊近万人次,“拒绝上学门诊”能化解家长的焦虑吗?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2024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甚至一号难求。医生指出,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
与“学习困难门诊”略有不同的是,学生拒绝上学的原因更多样。“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背后,是万千家庭在孩子拒学困境中的焦虑与迷茫。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不去学校”作为内心痛苦的呐喊,家长首先需要放下“逼孩子返校”的执念——这不是简单的“厌学”,而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成年人用理性与耐心解码。
现实中,一旦孩子拒绝上学,心急火燎的家长们常常认为“不上学就没出路”,软硬兼施甚至动用武力逼迫其返校。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粗暴干预恰恰踩中了儿童心理的“雷区”——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高压环境会激活杏仁核的应激反应,导致情绪崩溃或行为退缩,使拒学问题恶化,甚至埋下成年后心理疾病的隐患。
拒学干预需要“慢功夫”,从“解决问题”转变为“理解孩子”。家长们首先要停止对“上学” 的单一执念,给孩子和自己冷静反思的时间,并观察孩子拒学前后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是否遭遇校园欺凌,家庭互动是否存在裂痕,这些细节比“赶紧返校”更重要。
再就是,家长需以平等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许多拒学儿童并非拒绝学习,而是害怕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压力,或者无法承受父母的过高期待,从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重视”,才可能打开沟通的大门。
此外,家长也要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拒绝上学门诊”的价值不仅在于诊断,更在于提供系统方案:心理治疗化解情绪障碍,家庭辅导改善沟通模式,学校介入调整教育方式。家长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才能尽早找到最佳切入点,让孩子早日重返校园。
教育的本质是守护成长,而非“逼上轨道”。拒学现象的高发,折射出当代教育生态的深层次问题:过度竞争让孩子沦为“学习机器”,情感支持的缺失让校园成为“压力场”,家庭沟通的错位让孩子关闭心门。当家长抱怨“孩子怎么越来越脆弱”时,不妨反问一下我们是否给过孩子“允许脆弱”的空间?是否在成绩之外,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既是社会愈发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体现,也应成为家长们“觉醒”的契机。唯有放下焦虑,用耐心与科学搭建“心理缓冲带”,才能让孩子在安全感中重拾返校的勇气——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非“按时上学”的提线木偶。
掌上春城综合整理
来源:新京报评论、央视新闻
责编:曾欣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