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块钱肉毒素变身千元“进口货”,监管需靶向施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07:26:00    

据媒体报道,一些药商和微商口中“无批文的进口水货”肉毒素,实则是国内非法厂商甚至小作坊生产的假肉毒素。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得肉毒素原液后,加工、分装成所谓韩版、欧版肉毒素流入市场,明明成本只有20块钱一支,打着“进口水货”的名义却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因有着除皱、瘦脸等功效,近年来肉毒素备受青睐,成了医美圈最为火爆的“美容针”之一。

被用于医疗美容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之所以在各个环节的监管都极为严格,主要是因为一旦出现严重的“肉毒中毒”,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脏器衰竭,甚至死亡。而从记者的调查情况看,制售假肉毒素的生产、包装场所十分简陋,卫生条件堪忧,灌装时根本不消毒,直接装完就封口封箱。特别是,肉毒素储存温度要求为2℃—8℃,需冷链储存、运输,否则可能因温控不当导致毒性增加,但很多药商却都在常温下快递发货。

关于肉毒素的销售,国家药监局仅批准上市了六种肉毒素,按规定,这六款肉毒素的生产和进口企业,应指定具有生物制品经营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作为肉毒素的经销商,严禁在美容院、药店、网购平台等渠道销售和使用。目前,国内已有多起因销售来源不明肉毒素而被追究刑责的案例。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很多商家为了逃避平台监管,纷纷转向社交平台打广告,隐秘出货。有的以科普形式介绍某款肉毒素的功效;有的则以“打假”形式,先称自己“在韩国走访几家机构都没有发现这款产品”,然后在评论区推介产品。

无批文的“进口肉毒素”通过社交平台大量流入市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这也提醒有关方面该多一些精准治理。

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不断加强药品广告的内审,确保合规运营。既然记者在社交平台输入“韩肉”“绿肉”等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大量药商广告,且不乏直接发布的成箱的肉毒素图片或视频,说明当下的平台自我约束机制存在漏洞,不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筛查处置措施。

另一方面,监管的触角也应与时俱进,延伸并覆盖到社交平台。为什么不少“见不得光”的产品纷纷选择社交平台?这与可能存在的“监管真空”有一定关系。相关禁止性规定除了适用于美容院、药店、网购平台等渠道外,不妨也进一步涵盖社交平台,做到无死角、无缝隙。比如监管机构可以与平台通力合作,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动态监控,追踪隐秘的广告模式等。

社交平台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各种兜售行为的天堂。织密监管之网,夯实监管之基,从来不应该是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治理行动上,体现在细密周到的治理手段上。

当然,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一定要擦亮眼睛,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胡栖安,来源:荔枝锐评)

相关文章
黄仁勋,投了一个阿里前总裁?
2025-04-04 10:46:00
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网上体育“饭圈”问题
2025-04-03 14:41:00
“数字化大脑”植入生产线,AI赋能传统产业
2025-04-03 07:05:00
关闭禁言!处置账号7.6万个!官方出手了
2025-04-02 18:41:00
55万张他人照片花钱随便下载!马拉松选手肖像权谁来保护?
2025-04-02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