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3:40:00
红旗渠精神永在
今日谈丨从修渠历程读懂科技支撑
邓娴
一渠引漳入林,似久旱逢甘霖。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来,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在这汩汩渠水的映照下,工程设计师吴祖太的事迹让人不能忘怀。他创新施工方式,将原计划3年的工程时间缩短到3个月;他带领勘测小分队,精准绘出坡降比为8000∶1的引流渠线图……
红旗渠修建中使用过的钢钎(红旗渠纪念馆供图)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吴祖太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为红旗渠工程点亮“智慧之光”,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这告诉我们,创新是能否过坎的关键,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技能是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测量精准的引流渠线图,那么即便硬把渠修成了也引不来水。如果没有自创的“水鸭子”简易水平仪,就无法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这也说明,科学技术打头阵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要打头阵,必须发挥自力更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并不是“敲锣打鼓”就能找到的,必须在实践中艰苦地探索。目前,各地都在奋勇争先,我们要从红旗渠工程中领悟“科学指引”的智慧,增强打破陈旧老路的胆识、敢闯敢试的魄力,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埋头苦干,勇往直前,以一项项扎实的工作开创新局面。
资料图(据新华社)
科学技术要打头阵,还要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修渠10年,林县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的工队长、技术员。这些能工巧匠为“出太行”搞建筑走上致富路奠定了人才基础。而在当下,在科技的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要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更需要新技术的“接二连三”,不断攻关。红旗渠通水以来,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实施了四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现在,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从人工管理到智慧管控。技术的更新换代,进一步保障了渠水长流。当下,我们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先进技术的引领,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修渠人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创新为攀登之路,以科学为指路明灯,历经10年修成“人工天河”,使红旗渠成为滋润心灵的、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