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8:23:00
近日,央视财经记者接到不少农民朋友的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坑农害农的骗局!假农技专家“粉墨登场”,坑农骗局正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上演。
农业是国之大计,更是生之根本。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进一步明确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路径。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等是科技、人才等力量赋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农民对科技助农的热切渴望,却正遭遇假农技专家的精妙陷阱,悄无声息地掏走农民辛苦积攒的致富希望,在田间生出“杂草”。
那些所谓“农技大牛”给自己贴上“农业教授”“致富引路人”的金牌标签,捏造“扶贫培训”,虚构田间实拍,精心排演“话术剧本”,用虚假成功案例制造“不容错过”的幻影,再用“只需少量学费,保证种出高回报”之类精心勾画的“小投入大收益”“小问题能解决”的诱人模式,构筑出环环相扣的陷阱链条。以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掏空农民的钱袋,打碎了农民对农业的期盼。
平台生态对“假专家”的蔓延责不可推。追求高额流量收益的算法推荐在无形中做了架桥铺路。当骗局直播能带来即时流量变现,“责任”便常常被这股商业洪流轻易冲散。农民投诉举报难入“平台法眼”,更缺少专门辨别农技真伪的人工审核力量。基层技术传递的失位也为假农技专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不足、服务覆盖面有限,农民获取权威农技知识的渠道不够畅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被虚假宣传所迷惑。
要肃清这些田间“杂草”,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平台应负起实质责任,健全农技内容鉴别机制,对声称“农技专家”的账号展开实质审核,压缩“假三农”博主的生存空间;必须开辟便捷投诉通道,让真实农民的声音能快速直达平台决策,织成一张迅速反应之网。其次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力量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指导,让农民能够便捷地获取真实可靠的农技知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农技的需求。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虚假信息识别和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诈骗行为。最后农民朋友自身也必须强化警惕,对线上农技“专家”的身份要反复核查,谨记“无成果却先收费”的骗局信号。
平台、地方乃至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及时铲除这些寄生在科技缝隙中的“杂草”,方能捍卫农业“数字春天”的纯粹底色,真正让科技助农的阳光照亮田间地头,守护好农民的致富希望,让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都能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戴鹏)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