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1:25:00
清明,似乎是一年中谈论死亡最多的时候,也是对殡葬行业关注最多的时候。
平时或许是出于对死亡话题的忌讳,少有人谈及殡葬行业,甚至遇到殡葬行业从业者会选择“绕道走”。有殡葬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在租房时曾因职业被房东拒绝。也有殡葬从业者坦言,生活中会面对来自亲友“指指点点”的无形压力。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例如,随着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人主动走近殡葬行业,放下行业偏见。再如,随着专业化教育以及传播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年轻人积极加入殡葬行业并担当起“代言人”,让殡葬行业开始从“边缘行业”变为公共议题。
未来,对殡葬行业的“隐性歧视”能否进一步消融?为推动社会观念进一步转变,我们能做些什么?记者近日采访多位殡葬行业从作者、民俗学家与学者,看到了更多尝试的可能性。
观念变化:殡葬职业越来越被认可
《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605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9.1万人。但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民间连带着对殡葬行业也有所忌讳,这9.1万人中或许有不少人经历过职业歧视。
在2024年的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入殓师们进行遗体护理。(图中的护理对象为演示模型)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中《新时代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全国150家殡葬服务机构为例》一文曾提及,因行业特殊性带来的精神压力是殡葬服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这份基于对全国15个省份30个地市调研形成的研究显示,有23.56%的被访者表示日常社会交往会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30.25%的被访者表示家人或亲属由于自己的工作而受到过来自社会的排斥或压力。
在殡葬行业工作20多年的刘平(化名)是经历过职业歧视的从业者之一,曾经一度不愿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的工作。
刘平于本世纪初进入殡葬行业工作。她坦言,当年,曾有朋友因自己的职业选择而逐渐少了来往。但最近这几年,一些曾经疏远的友人重新拉近了和她的距离。
刘平表示,随着年龄渐长,一些友人面临为亲友办丧事的现实问题。作为业内人士的她,面对友人的求助和咨询,会根据友人的需求和自己的经验,积极提供建议。
不过,刘平认为,友人对她职业的认可不单是因为她答疑解惑的付出,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观念逐渐发生转变,身边人对她的职业越来越包容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刘平感受到的变化,在殡葬行业“新秀”赵志辉身上体现得更直接。
“声音都是外界的,我们有自己内心的想法。”今年26岁的赵志辉是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防腐整容师,从高考后选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时算起,他和殡葬行业打交道已有8年。
赵志辉说,家人很支持他选专业、选工作的决定,身边的同龄人认为自己作出了勇敢的选择,老一辈曾经会觉得自己“不吉利”,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这些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及职业时,赵志辉会坦然地告诉对方自己在殡仪馆上班。大多数人会追问他:“你怕不怕?”如果时间允许,赵志辉会将自己的工作娓娓道来。
“这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人的全世界。”工作以来,赵志辉一直记得导师的教导。他明白,修复遗容既是让逝者体面,也是温暖生者。“有家属在重新见到修复遗容后的逝者时,会感叹殡葬行业的人文关怀,并表达感谢。”赵志辉在工作中感受到了“职业认可”。
直面生死:尊重“生命的摆渡人”
刘平和赵志辉两代殡葬从业者的经历,或许正是当代社会“生死观”变迁的缩影。
广州市人大代表张华桂同时也是广州市白云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的总监,多年前,她就在社区开展生命教育,希望让大家能够用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式对待生命。
“刚开始,大家不愿意报名是推进工作的最大难点,老人家会有所避讳。”张华桂说,相对而言,年轻的家长非常愿意带孩子来参加,小朋友则会在参加活动后把所见所闻所感告诉爷爷奶奶。逐渐地,大家明白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参与者更具象化地了解生命的全过程,活动的人气慢慢聚拢起来。
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张华桂还曾组织群众与殡葬从业者进行交流,让大家对“神秘行业”多一些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她说,在交流过后,参与者对殡葬行业有了新的了解,就会调整过往的错误认知。
“我们必须了解死亡,并向死亡学习如何去活着。”这是广州大学《生死学》课程介绍中的一句话。在“学堂在线”网站,这堂课已有87911人报名。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曾在采访中介绍,选学者中有相当部分来自社会民众,大家自然不是为了学分,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生死问题。
在民俗学家曾应枫看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为开明,尤其是疫情以来,人们对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面对意外或疾病,人不可能逃避死亡”。
近年来,曾应枫在清明祭扫时留意到,殡葬场所有不少大学生做志愿者,她认为这是很好的变化,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的形式。同时,曾应枫指出,殡葬行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行当,人们应当给予殡葬从业者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与其避讳谈论死亡,不如敬重‘生死’,尊重‘生命的摆渡人’”。
消除壁垒:禁忌话题变为公共议题
如今,有不少Z世代踏入殡葬行业,其中一部分更是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为殡葬行业的“代言人”。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殡葬”,能看到不少“95后”“00后”殡葬从业者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网络博主汤木檀泽曾在采访中提到,此前看到的殡葬行业博主做科普的风格比较严肃,她希望能用轻松的风格减少一点大家对死亡的恐惧。
在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看来,Z世代将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手段融入殡葬服务,强调情感陪伴而非流程化操作,例如推出逝者故事定制服务、个性化告别仪式,用更多形式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使殡葬成为链接生者情感的新媒介。同时,近年来《人生大事》《三悦有了新工作》等殡葬题材影视作品热播,与自媒体内容形成呼应,将殡葬从禁忌话题转化为生命教育的载体。
“年轻人用技术解构神秘感,用共情消解恐惧感,最终将殡葬纳入现代生活服务体系。”周如南表示,这些变化有助于消解公众偏见,提升殡葬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也有助于推动绿色殡葬理念普及,最重要的是进一步促进了生死观的代际对话。“这些变迁本质上是一场‘殡葬平权运动’,通过内容传播打破信息壁垒,使殡葬行业从‘边缘行业’变为公共议题。”
打破信息壁垒,殡葬行业也在积极应变。2018年,民政部等16个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当前,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生命文化教育的功能。以广州为例,今年3月底,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了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看到在3D打印、AI技术的帮助下,追思方式有了很多个性化的选择,张华桂感叹,在科技加持下,通过人文关怀,可以让生者对死亡少一些恐惧感,对逝者少一些距离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2024年的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市民们参加了一场特别的“追思会”。主持人不是礼仪师,而是模拟了“逝者”的AI形象。(屏幕中的人物由技术合成)
2024年,民政职业大学设立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荣誉院长孙树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殡葬本科教育为后续相关行业提供更具人情味、更个性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殡葬专业专升本释放的信号也有利于大众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生死观和生命观。
在曾应枫看来,教育层次升格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殡葬行业的认知,“这是一个有门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行业。”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殡葬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曾应枫也期待殡葬职业本科教育能够破除人们对殡葬行业传统、单一的认知,赋予“白事”更多温情。
20多年前,刘平不敢提起自己的职业。如今,刘平可以大方地讲述自己的职业。经过20多年的观念更新,人们对殡葬行业的态度正发生积极变化。希望下一个20年,社会对殡葬行业的“隐性歧视”能完全消融。
羊城晚报2025年4月6日A2版
文|记者 高焓图|羊城晚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