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7 23:25:00
穿过村庄,越过田野,大山脚下,记者来到了兴义市楼纳村村民陈俊荣的生猪养殖场。陈俊荣没有让记者进入养殖场,而是在养殖场外等他,记者好奇为什么不能进呢?
“养殖场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避免带入养殖场以外的细菌病毒种类。”从养殖场里出来的陈俊荣笑着说,2019年的猪瘟,很多养殖场损失惨重,有的死亡率甚至高达90%,但我们防控措施做得好,没有感染。从2010年开始生猪养殖到现在,十多年里,因为防控措施严格,陈俊荣的养殖场从未感染过猪瘟。
2019年猪瘟蔓延世界,让陈俊荣意识到,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场继续设在寨子里,污染、噪声等会影响乡亲们,同时也为了更加做好生物安全防控,陈俊荣流转了50多亩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新养殖场,将养殖场搬到了山里。
但当时陈俊荣的养殖场也遇到了瓶颈,2019年的市场行情非常好,但是养殖场的母猪产仔率提不上来、养殖成本高,陈俊荣差点想要清空所有存栏,但想到这是自己的事业,不能放弃,他搜集各种生猪育种资料,先后到省内、江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引进新品种,自己繁育。
从创业初期的母猪5头、存栏二三十头,到现在有母猪150多头、存栏1800头左右,一步步走来,陈俊荣成长为顶效街道最大的生猪养殖户。
“会养还要会卖,我们都通过视频卖猪。”陈俊荣说,他们拍摄猪的视频给商家,报重量、谈价格,然后把猪赶到猪场外称重成交,商家直接拉走,不用到猪场,派车过来就行,“卖到贵阳、外省的商家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陈俊荣表示,因为每个人都携带有细菌,有些猪没有抗体,容易生病,“所以我们不去别人猪场,也不让外人进入我们猪场,视频卖猪除了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陈俊荣说,视频卖猪方式是2019年猪瘟时开始的,一直持续至今。
作为村里的专业生猪养殖带头人,把经验累积起来后,陈俊荣开始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给他们进行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指导,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入。”陈俊荣介绍,目前楼纳村里的散养户有100户左右,每家存栏十几二十头,多的有三五十头,总的算下来有1000多头。
村民们遇到问题,陈俊荣都会通过视频对村民进行指导,“要做好防控,我们不进入他们的养殖场,如果能够通过视频解决,就在视频上进行指导。”陈俊荣还记得,之前村里有家散养户,养了七八十头,母猪生病了,在镇上去开药来打针,但是打不好,经过陈俊荣的指导,给猪打吊针输液,两天后就好了。这样的事,在陈俊荣来说,是寻常事。
陈俊荣也指导村里的散养户要提高安全意识,建议他们也都采用视频卖猪,他帮助散养户对接商家、牵线搭桥,促成交易、减少成本、增加收入。
陈俊荣的养殖场已实现半自动化养殖,比如喂料采用物料车进行投料,一天投料一次,自由采食。他把自己的方式提供给村里散养的村民,建议他们把设施设备搞好,在食水、喂料等方面减少人工,“早上把料加满,就可以去上班,晚上回来看一下就行,村里已经有几家采用了这种养殖方式,一个人可以养二三十头,同时还能上班,多了几份收入。”
陈俊荣的养殖场还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猪粪、猪尿都能充分利用,产生价值。
猪粪经过发酵成肥料后,卖给村里种植生姜、蔬菜等种植大户,每年能卖2万元左右;陈俊荣修建了一个2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猪尿经过沼气池处理、化粪池发酵之后,用来种牧草,再将牧草卖给村里的养殖大户,每年也能有2万元左右收入,而沼气可以用来烧水,冬天烧锅炉给小猪保温,实现充分利用,减少污染,节能环保。
在陈俊荣的养殖场外,他种植了38亩多的牧草,随风摇曳。“现在最操心的是要时刻掌握行情。”陈俊荣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支太檾
图片和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