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1:44:00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震撼举行。当新型战略武器从广场驶过,当空军梯队划过长空,亿万国民激动不已。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世界瞩目——76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声”从这里发出。9月5日、6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田沁鑫执导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将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上演,带领观众“亲临”历史现场。
一个“天字号”任务,一个半月的夜以继日,一场让人直呼过瘾的“谍战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以1949年开国大典幕后电台广播故事为题材,将“谍战”“保密”“电台”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共同组成这一场穿越76年的直播。
在这个“打开手机就能看世界”的时代,“直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句。但70多年前,在设备简陋、技术匮乏的年代,有一群广播人,用超越时代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这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任务:直播开国大典。
1949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技术骨干南下,与刚刚“改旗易帜”的北平广播电台汇合,为了完成一个“天字号任务”,两方人马搭起一个摩擦不断的临时团队,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与此同时,残余敌对势力也在暗中布控,试图破坏电波,距离开国大典倒计时72小时,一场惊心动魄的“电波暗战”悄然展开。
《直播开国大典》的舞台上传递出浓浓的技术派气息。创作期间,剧组特邀广播界前辈与无线电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与我们一同埋首于泛黄的档案、技术手册和老广播人的回忆,只为让剧中出现的每一个“波长”“调幅”“发射功率”“试线”“电平校准”等术语,都精准锚定在1949年的技术语境之中。观众得以通过这些严谨复刻的“工作语言”,真切触摸到广播工作者如何在技术极限的边缘,以非凡的智慧与担当,确保这个艰难的“天字号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演出中,舞台上搭建起一个“真正”的直播间,不同于传统的横向“黑匣子”的戏剧舞台,罕见的纵向狭长形舞台结构,拉长视觉景深,将北平前门大街的街景、广播电台的内景、重庆码头的往事,层层铺展在观众眼前。视觉总监王琛与舞美、灯光团队联手,用最简洁的装置营造出最宏大的历史感。
多媒体实时摄影技术则将“此刻”和“过去”并置于一幕之中:在舞台上运用摄像机同步拍摄,做到了“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这也是技术上乃至艺术上对该剧的“点题”,虚实之间形成现实与记忆的回环照应。光线切换、镜头推进——从北平广播台回到重庆码头,从一次夜谈回望一段战火往事。光影、声音与即时摄影共同完成了一场剧场里的“多维蒙太奇”。
张桐饰演的“卢海宇”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技术部主任,是一位有军人气质的工程师,为了完成“直播开国大典”这一重大任务,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姚文旭饰演的“赵英杰”是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翘楚。他的真实身份是潜伏在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他不仅要完成技术攻坚,还要在暗中执行任务,设法揪出潜伏在电台内部的国民党特务。李君婕、刘威等人也在剧中贡献了实力派演员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