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9:19:00
“不用来回跑,家门口就办好了法律援助手续,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日前,家住壶关县五龙山乡的李某坐在轮椅上接过上党区法律援助中心送来的调解书后,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这个曾因一场纠纷两地奔波的当事人,如今通过长治市法律援助的“市域通办”,足不出户完成了维权流程。
过去,法律援助申请受地域限制,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到案件管辖地办理。对于像李某这样行动不便的,或是居住偏远乡村的群众来说,维权之路格外艰辛。多次跑、来回跑、材料重复提交、找不到好律师,成为他们申请法律援助的“拦路虎”,极大增加了异地维权的成本。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改革的“冲锋号”。去年起,我市积极推行法律援助“市域通办”,通过“制度重构+流程再造”,实现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
如何实现“就近办”?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市司法局结合实际,探索出“代办”与“转办”两种模式:市本级、潞州区和上党区实行“代办”机制,群众提交申请后,接待机构全程负责受理、审查、指派,“一窗通办”省去中间环节。其他县区采用“转办”机制,由接收机构初审后转交管辖机构审批,通过内部协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服务提质落于细节。长治市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市域通办”办案库,实行“抢单制”与“点援制”,由律师根据专业方向“抢单”,或由受援人自主选定律师,实现专业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结“市域通办”案件67件,切实满足了受援人“就近、便捷、优质、高效”的办事需求。
数字背后是鲜活的民生故事。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王某离婚财产纠纷案顺利结束,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上党区,像李某这样行动不便的受援人得到上门代办服务……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市司法局建立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的“四减”服务。同时建立案件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回访受援人、抽查案卷等方式,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法律援助“市域通办”不仅是一项服务创新,更诠释着“法治为民”的工作理念: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今后,市司法局将持续锚定群众法治需求,打破地域壁垒,优化服务流程,强化跨区域协作、健全协同服务网络、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推动法律援助资源高效流通与均衡覆盖,切实将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在通往法治文明的大路上,长治正以坚实的步伐,用作风“硬度”换取民生“温度”,书写着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生动答卷。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勾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