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公园+”模式成为城市活力“新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4:28:00    

【来源:贺州市人民政府_贺州要闻】

为拓展绿色开放共享空间,贺州市结合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现状,按照一园一方案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独具公园特色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聚焦群众期盼,积极探索“公园+”模式,完善健身、娱乐、便民服务配套设施,拓展公园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集美化环境、公共交往、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使用功能于一体的绿地空间。(4月1日《贺州日报》报道)

图片来源于贺州新闻网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公园从单纯的“绿肺”升级为承载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贺州市以“公园+”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整合生态、文化、运动、社区服务等元素,不仅提升了城市宜居性,更探索出一条以公园为纽带、激发城市活力的创新路径。

“公园+”模式从“绿地共享”到“功能叠加”,贺州市正在以一种创新的方式重构城市空间价值。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公园单一功能的局限,还通过生态、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共享绿地的开放性,到功能叠加的多元性,这种转变不仅是空间利用方式的优化,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例如,爱莲湖公园通过划定露营区、亲水平台等区域,将生态景观与休闲功能结合,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客厅”。同时,因地制宜建设58个“口袋公园”,利用城市边角地打造集健身、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微空间,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贺州市通过“公园+文化”模式,唤醒城市记忆,将文化活动融入公园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增强了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和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民俗与公园场景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园的文化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等消费增长,形成文旅经济新增长点。例如,在非遗市集活动中,瑶绣、草木染色等传统技艺通过文创产品焕发新生,市民可在公园内体验扎龙、竹编等互动项目,形成“可触摸的文化”。此外,今年“广西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期间,昭平县黄姚古镇、钟山县回龙镇回龙村等景区通过“公园+节庆”模式,结合山歌大赛、民俗表演等活动,既吸引游客又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休闲空间,而是逐步向科技赋能与生态平衡转型,实现智慧化管理的双赢。即通过科技赋能和生态优化,将公园打造为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科技与生态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生态本底,成为“公园+”建设的关键议题。例如爱莲湖公园作为贺州市生态水城水系主要建设项目之一,通过水生态系统构建、人工湿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科普性、景观性和休闲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这种兼顾功能性与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为城市绿地长效运营提供了范本。

不可否认,尽管贺州市“公园+”模式成效显著,但是仍然面临挑战。例如,部分活动可能因过度商业化挤压公共空间本真性,或同质化项目导致文化特色流失。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一园一策”规划,如借鉴北海市划分特色功能区、桂林市打造季节性主题的经验,强化差异化竞争力。同时,需完善公益与经营结合的机制,确保公园普惠属性不被稀释,保障平衡公益性与发展可持续性。

贺州市的“公园+”实践,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创新。它通过功能叠加、文化赋能、科技支撑,将公园从静态景观转变为动态生活场景,既提升了城市品质,又激活了经济与文化活力。这一模式为中小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当公园成为连接生态、生活与生产的纽带时,“诗与远方”便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四川都江堰举行清明放水节
2025-04-04 16:42:00
清明小长假来袭,文化活动有啥新花样?一看便知!
2025-04-04 15:19:00
清明 | 7.07亿人次奔赴乡村,旅游经济“村”在感爆棚
2025-04-04 08:49:00
“公园+”模式成为城市活力“新引擎”
2025-04-04 04:28:00
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深化“医育融合”,打造家门口的普惠托育园
2025-04-03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