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53:00
清晨的阳光穿透北回归线的薄雾,南昆山的竹海泛起金色涟漪,罗浮山的古观钟声随风远扬。在连接两座名山的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上,早起的村民正打理着路边的民宿庭院,骑行爱好者们迎着晨风呼啸而过,远处的产业园里机器已开始轰鸣……这幅动静相宜的画卷,正是惠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缩影。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惠州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破题之笔”,通过产业聚链、城乡互融、生态赋能等,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跃升”的精彩蝶变,推动实现产业兴、镇村美、百姓富。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车。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生态赋能:三产融合释放巨大潜能
在速度与激情中挥洒热血青春,于车轮所向中感受滚烫人生……前不久,2025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骑行活动火热举办,吸引超6000人报名,3000名选手参赛。
“沿途青山如黛、碧水含烟,蓝天映衬下风光绝美,还有那震天的鼓声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太让人振奋了!”骑友张先生难掩激动。
这条最美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将北回归线上的两颗“明珠”——南昆山和罗浮山串联成线,极大改善了沿途乡镇交通条件,为镇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现已逐步成为惠州打造精品赛事、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的重要载体。
自202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以来,惠州将其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瞄准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花园的定位,积极谋划和建设项目,率先建成标志性工程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串联16个主题驿站、54个行政村,配建44个停车场,形成辐射全域的致富路网。
依托旅游公路网络,惠州成功引进力天梦幻城度假村、咏峰度假、奥飞娱乐等文旅项目,产业实现集群集聚。据统计,引领区在建项目145宗,竣工项目128宗,总投资517.73亿元;新签约项目118宗,总投资249.99亿元。
“8”字形的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是旅游观光道,更是产业振兴路。龙门县构建“温泉+”多业态深融矩阵,打造温泉康养集聚区,推动温泉民宿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2025年“五一”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92%;博罗县通过改造空心村、建设美丽庭院,让昔日沉寂的村落焕发新生,形成了一条农文旅特色产业带……博罗、龙门两县现有乡村酒店(民宿)1068间,5家精品民宿荣登全国民宿黑松露榜单,新增乡村酒店(民宿)173间,初步建成岭南特色民宿第一高地。
如今,在南昆山与罗浮山之间,许多“沉睡的资产”正化身成为乡村旅游的“宝藏地”,有力带动周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游客纷至沓来,“烟火气”升腾弥漫,引领区建设的无限潜力正持续释放。
产业聚链:县域经济迸发新动能
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位于惠东县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管道纵横,机器轰鸣,中控室巨型屏幕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走进惠州各地产业园区,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活力。
近年来,惠州将产业升级作为城乡共富的“硬核支撑”,大力打造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在山海之间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博罗县,一个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正逐步崛起。博罗创新建立“四个一”机制(一园区一管理机构一国企一融资方案),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三年引进项目537宗、总投资超千亿元,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也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自2021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基地同步推进建设、招商、运营。这个计划于2027年建成的大湾区“大粮仓、大菜篮、大厨房”,预计农产品年流通服务量超500万吨、产值突破300亿元。依托这一平台,博罗县食品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2024年达117.8亿元,入选全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
龙门县则以惠州龙门产业园区为“主战场”,致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功能膜新材料、绿色新型建材、新型储能、医药健康和食品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重点发展功能膜产业,聚力打造“湾区龙门·华南膜城”。截至2025年6月,全县共引进功能膜上下游产业项目51宗,总投资超90亿元,涂布生产线超500条,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10亿元。
惠东县同样亮点频现: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投产、太平岭核电1号机组竣工,“老树新枝”与“新树成林”并进格局加速形成;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累计落户产业项目40宗,总投资474亿元,发展态势良好;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等多宗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签约落户,现代渔业蓬勃发展。
依托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惠州“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实。今年投产的黄羽鸡产业集群项目——骏旺食品产业园,带动当地就业300人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龙门县“特色毛茶”的120多家茶农,人均年增收2万至3万元;惠东县“春收马铃薯”2.6万户薯农,户均增收1.74万元。依托28家乡村旅游类景区、130家民宿、8个乡村民宿产业集聚区,农文旅产业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城乡蝶变:和美乡村焕发新生机
县域强筋骨,镇村展新颜。肩负县域副中心重任的博罗县石湾、园洲,致力打造“珠江东岸创新产业高地、引领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现代化生态智慧城市标杆”。如今,高起点的规划正迅速转化为现实图景:产业园大道建成通车,优质教育资源相继落地,现代化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起步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区域吸引力显著增强。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惠州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绿色经济培育等,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门县龙江镇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打出“矿地融合”组合拳,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矿山再利用;在惠东县稔平半岛,当地创新探索红树林碳汇交易路径,成功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交易金额达400万元,让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
“惠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典型镇培育全覆盖,为镇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惠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惠州在巩固提升“5+50”个首批典型镇村的基础上,加快第二批“19+157”个典型镇村培育,推动“14+50”个镇村重点提升,辐射带动其他镇村同步发展,镇村面貌加速提升。
群众参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惠州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聚合力,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通过“百千万夜话”等机制发动群众参与,完成农房品质提升,带动全市风貌提升;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村落活化利用、村集体和村民共富的文旅发展模式……村民与社会力量活跃其中,以多种方式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活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惠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乡村建设工匠协会,216名工匠通过“三金模式”(工匠赚薪金、村集体收租金、村民在家门口赚现金),参与乡村建设,既提升了村容村貌,又实现了增收致富。“以前接活靠单打独斗,现在不愁没活干,在家门口月薪就能过万元,还能为美化家乡出一份力,干劲更足了!”乡村建设工匠赖荣辉的笑容,正是惠州万千百姓共享“百千万工程”成果的幸福写照。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陈春惠 实习生韩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