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6:49:00
暮色初染,飞檐环抱,北京通州燃灯塔下,一声运河船工号子“喂,嘿,喂!”率先震撼全场。琵琶弦急,金戈迸发,《十面埋伏》在斗拱间回旋。紧接着,塔布拉鼓点如骤雨般倾泻,与琵琶弦音碰撞,交织共鸣。马头琴声悠远,伴以深邃低沉的呼麦,钢琴版《彩云追月》恰似星河垂落塔檐……此刻,千年古塔在乐声交响中被重新唤醒。这场以“融”为名的音乐盛宴,就此拉开了2025年京津冀古建音乐季的序幕。
在古建音乐季主理人姚瑛看来,古建是承载历史文脉与天地哲思的独特音场。乐声响起,在光影、微风与自然天籁的环绕中,古建化作与之共振的容器,引领观众步入一场时空漫游。音乐旋律所承载的情感力量,总能超越语言直抵人心。
古建音乐季秉持“艺术+古建”理念,自2021年于北京创办,4年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演数百场演出。如今,古建音乐季的演出形态日益丰盈,古典、现代、民族、世界音乐乃至非遗跨界实验异彩纷呈,专业讲座、创意市集等配套活动愈加丰富。
“今年,我们精选京津冀三地四城10处文保单位,以音乐串联文物资源,引导更多人了解古建、爱上古建、保护古建。”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室主任昌硕说。
每处古建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铭刻着不同的朝代印记、建筑智慧与历史故事。古建音乐季坚持“一址一策”,为每处古建精心匹配3组至4组风格契合的音乐家或艺术家方案,以音符为古建量身谱写专属乐章,这是对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定”。
“其核心使命在于唤醒民众对文物与文化的深层认知与热爱。”正因如此,姚瑛坚持舞美设计尽量不做加法,摈弃声光电的堆砌,让古建本身成为最本真、最震撼的舞台背景。
本届古建音乐季,北京突出“和而不同”,融汇古典与民乐;天津以快板碰撞爵士乐,激活“津派文化”基因;河北则着重“非遗对话”,焕发燕赵文脉当代生命力。“每场演出我们都精心策划文化导览,邀请深谙历史、建筑、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度解读空间,并与在地文化基因紧密结合。”姚瑛说。
前行之路亦有挑战。为最大限度贴近公众,古建音乐季坚持免费开放,最大的现实困扰在于资金筹措。“文化遗产活化的价值不能简单用商业模式去衡量,对标维也纳美泉宫夏夜音乐会、意大利斯波莱托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国际范例,我们仍需在创新与开放中不断拓宽边界。古建音乐季自创立开始,便着眼于长远价值。我们要打造的是能够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深度互鉴的文化品牌。”姚瑛如是说。
在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朱起鹏看来,古建音乐季以“微介入”方式整合文化资源,成为建筑遗产与高雅艺术融入公共生活的重要实践,“这种沉浸式观演体验,不仅拓展了公众对古建保护利用的想象空间,更在广泛层面推动了公众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同。当前遗产活化仍是较新课题,仍需细化活动举办规则及文物本体保护要求,厘清权责边界等”。
风雨千年,古建静默如磐。当它们被倾注文化艺术表达,历史便在现代体验中获得重生。(作者:魏金金 来源:经济日报)